陈启宗狂怼外国主持人,“你们能学会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吗?”整个采访完

小茹吖 2025-10-05 19:48:01

陈启宗狂怼外国主持人,“你们能学会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吗?”整个采访完全被他主导,对方各种挑事问题完全被拿捏,最后还把难堪留给了对方。 采访一开场,主持人直接扔了个带刺的问题:“你们为什么不接收更多移民,以此展示一下大国的责任担当?” 这话听着像在聊政策,其实藏着小心思 —— 潜台词就是 “中国不够开放,没尽到该尽的责任”,妥妥的用西方标准给中国下定义。 换旁人可能会先忙着解释 “我们的移民政策是怎样的”,陈启宗不这么干,他直接往历史里找答案,一句话就把对方的预设给掀了。 “500 年前,明朝的泉州就已经是个‘国际社区’了。” 他还顺带补了背景 —— 那时候的泉州不是现在只靠闽南文化出圈的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码头上常年停着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商船,光是常住的阿拉伯社群就有大约 3000 人。 这些人不是临时停靠的过客,是在泉州安家、做买卖,甚至参与当地建设的。 “再往近了说,二战的时候,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很多国家都拒签,是上海最先接纳了他们,前后大概有 2 万人。” 这话不是空口说的,现在上海还有犹太难民纪念馆,里面存着当时的签证记录、难民的生活照片,甚至还有犹太人后裔回来寻根时留下的书信。 那时候的中国自己还在打抗战,物资都紧缺,却没把这些难民拒在门外,这种担当不是靠 “接收移民数量” 吹出来的,是实打实的患难相助。 主持人听完没甘心,又想把话题拉回 “现在”:“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中国在移民问题上,是不是还是不够开放?” 陈启宗还是不慌,直接拿数据说话。他提了2023 年的统计数据 —— 当时在中国常住的外籍人士大概有 110 万人,比十年前增长了近 40%。 这些人里,有在华为、比亚迪做研发的工程师,有在清华、复旦当教授的学者,还有做跨境电商的生意人,不是简单的 “打零工”,是深度参与中国发展的 “合作者”。“我们不是不开放,是不搞盲目开放。” 陈启宗这话戳中了核心 —— 中国有 14 亿人口,土地、资源的承载都有上限,移民政策得贴合自己的国情,不能跟着西方的节奏乱走。 这不是没担当,是对自己国民负责,也是对来中国的移民负责。 他还补了句更关键的话,直接点破西方的 “双重标准”:“你们总说‘接收移民就是担当’,可怎么不说说自己的过去? 美国 19 世纪有《排华法案》,华人连基本的工作权利都没有。 欧洲这些年对中东难民,要么推来推去,要么搞‘有限接收’,转头就对中国指手画脚,这算哪门子的‘责任担当’?” 到这儿,主持人基本没词了,只能尴尬地笑了笑:“看来我们对‘担当’的理解不太一样。” 陈启宗这时候才把话拉回最开始的反问,带着股不容回避的力量:“不一样很正常,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都不同,凭什么要用你们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你们能学会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吗?” 这段采访之所以让人觉得 “解气”,不是因为陈启宗 “赢了” 主持人,是他没掉进对方的话术陷阱。 其实现在很多国际对话里,西方都爱玩 “价值观绑架”—— 你跟他说国情,他跟你说 “普世”;你跟他说历史,他跟你说 “现在”。 但陈启宗的应对告诉我们,对付这种套路,最有力的不是吵架,是拿实打实地东西说话。 说到底,大国之间的对话,不该是 “我教你做事”,而该是 “我跟你讲道理”。

0 阅读:60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