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郑重宣布了!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收藏品,尽数归还印度尼西亚。 当 2.8 万余件承载着印度尼西亚地质历史的化石,即将从荷兰的博物馆启程回到故土时,这场跨越百年的归还,不仅揭开了殖民历史中不为人知的文物掠夺往事,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陈列在欧洲博物馆里的 “异国珍宝”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伤痛。 很多人不知道,荷兰在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殖民统治的近 350 年间,除了经济上的掠夺,还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的搜刮。 这些即将归还的化石,便是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以 “科学考察” 的名义,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掠夺而来的。 当时,殖民者凭借武力优势,将这些记录着地球亿万年变迁的珍贵化石随意打包运回欧洲,塞进博物馆的储藏室,而印度尼西亚本土却长期缺乏对自身地质历史的完整研究资料。 直到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殖民历史反思的不断深入,印度尼西亚政府开始正式向荷兰提出文物归还诉求。经过多轮谈判,荷兰政府终于在 26 日做出承诺,将这批化石尽数归还。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化石中不仅有恐龙蛋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罕见的植物化石,它们对于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前,荷兰一些博物馆曾以 “文物保护条件更好”“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 等理由拖延归还,如今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荷兰对殖民历史罪责的一次重要正视。 在这件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中国对待文物保护与归还的态度。不同于一些国家对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回避,中国始终坚定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民族尊严。 一方面,中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内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和场馆建设,让本土文物得到妥善保管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通过法律、外交、民间交流等多种渠道,积极推动其回归。 从圆明园兽首的陆续回归,到近年来多批流失文物通过国际合作回到祖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的担当与风范。 这种风范,不仅源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源于国家实力提升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贡献。 事实上,荷兰此次归还化石,也并非个例。近年来,法国、德国等曾经的殖民国家,也陆续开始向非洲、亚洲的原殖民地国家归还掠夺的文物。 这一趋势背后,是全球格局变化下,原殖民地国家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和话语权提升,也是国际社会对殖民历史正义的逐步回归。 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大量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滞留在欧洲博物馆,这些文物的归还之路,依然漫长。 荷兰归还这批化石,无疑为全球文物归还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它让人们看到,正视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去的过错。 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这批化石的回归,不仅能填补其地质研究的空白,更能帮助国民重拾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于荷兰而言,这是一次正视历史罪责、重塑国际形象的机会。 那么,你觉得这场迟到百年的文物归还有何意义?对于那些仍滞留在海外的殖民时期文物,又该通过哪些方式推动其回归故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荷兰郑重宣布了!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
小张的社会
2025-10-05 09:48: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