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老公,心梗走了, 在医院抢救无效,他的儿子从香港回来, 签字拔管一点不带犹豫的,前后不到2分钟人没了。 这场"闪电式告别"像部黑色幽默电影。当老一辈还在讲究"停灵三天"的规矩时,年轻人已经用"高效处理"完成了生死交割。儿子西装革履的模样,让我想起《入殓师》里小林大悟的专业,但他的冷静却让旁观者脊背发凉——拔管、火化、下葬,全程像执行代码般精准,连个哭丧的配角都没安排。 这种"冷处理"背后,藏着当代年轻人的生存悖论。大城市的生存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把脆弱压缩成"冷静模式"。就像他行李箱里装的不是孝服而是西装,因为处理完丧事就得赶回香港继续搬砖。这种"高效"不是冷血,是被房贷、KPI、通勤时间逼出来的应激反应。 最讽刺的是代际观念的碰撞。母亲抓着儿子的手要去火化场,儿子却说"场面不要太伤心"——这哪是冷漠,分明是想把痛苦关在私人抽屉里。就像《都挺好》里苏明玉处理父亲后事时的果断,年轻人更擅长用"流程化操作"对抗情感洪流。 有人批判他"冷血",却没看到他红血丝的眼睛;有人推崇他"理智",却忽略了他独自扛下所有的疲惫。或许这就是现代版的孝道:用最简洁的方式完成仪式,把最深的思念藏进西装口袋。毕竟,在生存压力面前,连悲伤都得讲究"性价比"。 你支持这种"冷处理"式送别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生死观
看清醒的国外网友是怎么评价我们的!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