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众所周知的新疆收复功臣,然而实际上,在战争时期,他一直在甘肃肃州(现称酒泉)坐镇指挥,并未亲自涉足新疆。真正领兵前线,击败阿古柏和白彦虎的是刘锦棠,他是当时前线的总指挥,有“飞将军”之称。 19世纪70年代,那会儿的大清朝,真是内忧外患,四处漏风。东南沿海,洋人的军舰晃来晃去,李鸿章他们一派主张“海防”,意思是家里钱不多,得先紧着海岸线,别让人从海上给端了。可西北边境,一个叫阿古柏的家伙,在中亚搞了个“哲德沙尔汗国”,还得了沙俄和英国的暗中支持,占了咱们新疆大片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时候,左宗棠站了出来。老爷子当时都六十多了,放现在是跳广场舞的年纪,他却拍着胸脯跟朝廷说:“海防重要,塞防也得搞!新疆不能丢!” 这就是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最后朝廷拍板:打!可钱呢?国库里耗子都快饿死了。左宗棠也是个狠人,直接让“红顶商人”胡雪岩出面,以个人信誉担保,找洋人银行借钱。这招高明啊,不仅筹到了军饷,还等于把债主英国也拉下了水,让他们不敢在新疆问题上太过分。你看,战争还没开打,金融和政治上的博弈已经到了顶层。 钱和政策都到位了,大军集结。左宗棠的大帅府,就设在甘肃的肃州,也就是今天的酒泉。为啥是这儿?这里是进入新疆的咽喉要道,补给线的中枢。左宗棠的任务,是运筹帷幄,保证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军火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同时还得盯着朝廷里的各种风吹草动。他就像一个超级CEO,坐镇总部,把控全局。 那么,谁是那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COO呢? 就是刘锦棠。 刘锦棠是湖南湘乡人,湘军里打出来的悍将,跟着左宗棠好多年,深得信任。左宗棠定下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总体战略,意思是:后勤准备要慢要稳,一旦开打就要像闪电一样快;先收复北疆,再图南疆。执行这个战略的,就是前线总指挥刘锦棠。 1876年,大军开拔。刘锦棠带着部队,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先头部队很快就打到了离乌鲁木齐不远的吉木萨尔。8月,大军猛攻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这是个硬骨头,但还是被啃下来了。阿古柏的帮凶白彦虎一看势头不对,连夜就跑,刘锦棠几乎兵不血刃就收复了乌鲁木齐。 北疆一平,南疆就成了重头戏。1877年4月,刘锦棠率军南下,那速度,简直了。4月20日收复达坂城,26号拿下托克逊,6天时间,像一把烧红的刀子切开了黄油,直接插向阿古柏的老巢。阿古柏当时就懵了,在南逃路上没了。 主帅一死,敌军立马乱了套,但这仗还没完。 刘锦棠没有丝毫松懈,继续向西推进。那可是新疆啊,戈壁、沙漠、雪山,后勤补给多困难。可刘锦棠的部队,硬是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们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接着又向西四城进军。到1878年初,整个南疆全部收复。 从出兵到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只用了一年多。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个奇迹。刘锦棠因此得了个外号——“飞将军”,名副其实。他打仗,狠、准、快,战机抓得特别好,而且善于长途奔袭,把骑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你看,左宗棠和刘锦棠,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一个是在后方调度资源的战略家,一个是在前线果断执行的战术家。缺了谁,这盘大棋都下不活。 我们敬佩左宗棠的远见卓识和泰山般的定力,同样也应该记住刘锦棠这位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军。 仗打完了,事儿还没完。当时,新疆的伊犁地区还被沙俄占着。为了给谈判桌上的外交官曾纪泽撑腰,左宗棠终于动了。1880年,他将大本营前移到新疆哈密,这就是著名的“舆榇出关”。他让人抬着自己的棺材跟着部队走,意思是告诉沙俄:这事儿谈不拢,我这把老骨头就扔在这儿,也要把伊犁拿回来! 这是左宗棠在整个收复新疆过程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身踏入新疆。他在哈密待了4个月,屯田、修路、练兵,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这种决心和压力,最终迫使沙俄在谈判中让步,我们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总算收回了伊犁。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又开始思考一个更深远的问题:怎么才能长治久安?他抱病给朝廷连上了五道奏折,核心思想就一个:必须在新疆建立行省! 这样才能把新疆真真正正地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 最终,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谁来当第一任巡抚?众望所归,就是刘锦棠。 他从战将转型为地方官,在新疆继续推行左宗棠的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巩固边防,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天不假年。十多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在海上被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急忙想起了这位战功赫赫的“飞将军”,任命他去指挥陆战。刘锦棠当时已经重病缠身,但接到命令,二话不说就准备出发。遗憾的是,英雄最终没能到达战场,在赴任途中因中风病逝。 他去世后,接替他指挥陆战的,是那个一晚上能跑五百里的“逃跑将军”叶志超。
清军攻下和田的时候,城门刚开,进城的士兵就有点愣住了,街上到处是皮肤黝黑、口音奇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