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地推出“妈妈食堂”,160名家长进驻学校食堂,亲自帮厨监督,家长和学生一致

叁号知识局 2025-09-29 17:08:59

河南一地推出“妈妈食堂”,160名家长进驻学校食堂,亲自帮厨监督,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饭菜质量大幅提升,家校合作新模式,家长不仅放心,还解决了就业问题。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环球网9月28日报道,河南一地推出了一个“妈妈食堂”。   在很多家长的心里,学校的食堂问题一直是一个隐形的大难题,几乎每个孩子回家,总会带回来几句关于学校饭菜的“批评”。   说实话,我们小时候的学校饭菜和现在的情况比起来,也许没太多不同。   即便现代社会信息爆炸,餐饮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似乎每个孩子的午餐都跟“舌尖上的危险”有点关系。   就在这种“担心”的氛围中,河南开封市和扬州市江都区有了一个颇具创新的做法,大家开始在学校食堂里加入了“妈妈”的身影,这不禁让人一探究竟。   这个做法的名字简单直接,就是“妈妈食堂”,说起来也很有趣,食堂的管理和运营不再完全依赖外聘的工作人员,而是邀请学生的家长,尤其是妈妈们,来帮助料理午餐。   听起来有点出人意料,但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家长最了解孩子的需求,最在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而这正是学校食堂最需要的保障。   河南开封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当地的教育局和教体局联手推行了这一措施,在16所公办学校里,160名家长纷纷加入了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家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兼职”,他们承担的角色简直可以与专业厨师媲美。   家长们参与了采购、食材的处理、以及菜品的制作,甚至连食堂的卫生检查都不放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不仅是“监督员”,更是孩子健康的守护者。   家长们的加入确实带来了很多变化,之前,食堂的工作人员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外聘员工,而这些家长们,年轻、充满活力,毫无疑问带来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学校的副校长曾提到:这些妈妈们不仅帮忙,还更有干劲,真的是学校餐厅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家长已经占据了食堂人员的一半以上,其中不少妈妈主动报名,想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以前可能是几个“厨房阿姨”埋头做饭,大家没什么太大联系,现在家长与学校一同努力,让餐食质量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让人欣慰的是,家长们的参与不仅提升了食堂的管理水平,更加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在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早在2010年学校就开始招聘学生家长到食堂工作。   到现在,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中,超过一半都是在读学生的妈妈,这样一来,学校食堂成了“妈妈食堂”,既为家长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也让他们能亲自监督孩子的餐食,感到心安。   这种家长与学校紧密合作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餐饮质量的问题,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安心感。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告诉你,他今天的午餐很好吃,而且吃得很放心时,家长的内心无疑是舒心的。   而当学校食堂真成了“妈妈食堂”,很多家长甚至可以在食堂工作之余,解救孩子们的“吃饭难题”。   最关键的是,家长的参与帮助学校食堂形成了一个监督网络,减少了外包员工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当然,食堂的管理并非没有挑战,虽然家长们能起到监督作用,但如何平衡餐厅工作人员和家长的关系,避免“家庭气氛”过于紧张,确实是一项考验。   有些家长或许会觉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对餐食的标准要求可能会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严格。   而如何确保食堂的专业性和家长的感性参与之间的平衡,也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总体而言,这种“妈妈食堂”的模式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创新,从提升餐饮质量、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到让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更紧密,这些做法都让人看到了家校合作的巨大潜力。   家长不仅是学生的监督者,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学校在推进这些举措时,也能够借此增进与家长的信任和互动。   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可以尝试和借鉴的做法,毕竟学校食堂不仅仅是提供一顿饭那么简单,它关乎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每一个家庭的心安。   家长们能够在食堂工作,参与管理,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这种家庭式的参与模式,不仅能提升餐饮质量,更能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学校能够学习和借鉴这种创新做法,让“妈妈食堂”成为更多学校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而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也将真正为孩子们的“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学校推进了这种做法,大家赞同吗?大家会报名参加吗?

0 阅读: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