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则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视频中,一名身着红衣的驴友在雪山上滑坠,期间试图自救无果后,径直滑坠到了山崖下去,一旁的其他登山者,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同伴遇难!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环球网9月26日报道了一场本该是充满喜悦和成就感的登山之旅,最终却成了一段无法挽回的悲剧。 几天前在四川贡嘎卫峰群的一座雪山上,一群登山者兴冲冲地冲顶,在洁白的雪原和湛蓝的天色下留下打卡的身影。 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瞬间,意外却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几位登山者才刚站定,准备记录登顶的喜悦,一名三十出头的男子突然重心不稳,脚下被冰爪勾绊,身体向前一倾,整个人就顺着斜坡滑了下去。 那一刻,四周的呼喊声显得格外无力,雪坡陡峭,表层的冰雪又硬又滑,仿佛一条抛光的溜冰道。 他试图挣扎,双手拼命划在雪面上,但在惯性的带动下,那些动作像是徒劳的扑腾。 几秒钟之间,身影就被甩向下方的岩壁,消失在视线中,对岸的风声依旧呼啸,却再也没有回应。 旁观者只能呆立原地,眼睁睁看着同伴从眼前溜走,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人心悸。 后来的调查结果揭开了悲剧背后的关键原因,原来这名男子在到达山顶时,为了帮同行的人拍照,把本来保护自己的安全绳解开了。 登山本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但再谨慎的人也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安全绳的存在就是最后的底线。 偏偏他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了“松绑”,再加上动作稍显随意,冰爪没收好,一个踉跄便将生死彻底交给了雪坡的陡势。 这一连串的细节,听上去简单,却无情地拼成了事故的链条。 最初的网络传言还带着一些模糊和误解,有人说是位女向导,也有人声称人已经被救下。 直到地方部门与家属确认,真相才被理清——遇难者名叫洪某,阿坝小金人,今年32岁,平时在家务农,偶尔也会带带游客。 他有协作证,但那天究竟是以游客还是协作的身份参与攀登,还未有明确答案。 对于他的家人而言,这些身份标签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昨晚还健在的人,如今已成了噩耗。 亲属连夜赶到山脚,带着难以接受的沉重心情,等待后续的转运与调查。 当地相关部门随后出面确认了死亡事实,也复盘了事故经过,一位参与搜救的工作人员甚至直言,洪某的多项操作都违背了基本规矩:冰爪未收,安全绳解开! 在高风险的雪山环境下,任何一个细节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更何况是连环的漏洞。 滑坠后,他的身体一路冲下约两百米,最终落在海拔5300米左右的碎石区域。遗体位置离营地并不远,但救援人员赶到时,一切已无力回天。 出于人道考虑,地方上甚至表示在遗体转运上尽量不收取费用,这也算是冰冷山风中留的一丝温情。 四川省登山协会也站出来澄清,他并非职业向导,而是一名爱好者,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残酷的警钟。 登山固然是极限运动中的浪漫象征,可如果浪漫与规则相对立,结果往往是大自然冷酷的裁决。 那玛峰,这座位于贡嘎群峰中的雪山,海拔5588米,看似比周边的巨人们“和善”一些,因而在驴友圈里颇受欢迎。 山体线条流畅,登顶难度相对较低,被不少人视作“体验式登顶”的首选。 但别忘了,哪怕它的外表看似温和,本质仍然是冰雪与峭壁织成的自然屏障。 去年,山体上曾出现长达50米的冰裂缝,当局不得不紧急叫停所有登山活动,今年刚刚重启,便迎来这样的意外,不得不让人心头一紧。 更有意思的是,网上随手一搜,能看到不少向导晒出的报价,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把这片雪峰包装成了似乎人人都能“轻松打卡”的景点。 然而,真正置身其间的人才知道,这不是任何钱包里的一笔钱所能轻松化解的险境。 事情传开后,不少人开始反思,对于普通登山爱好者,最直观的教训就是千万别轻视安全措施。 安全绳不是装饰,冰爪不是累赘,每一件装备、每一步操作都有存在的意义。 对于行业组织来说,如何避免“偷登”行为,如何加强监管,也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毕竟,那些未经许可的冒险行为,不仅让个人付出代价,还可能给整个登山环境带来隐患。 至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则该意识到,极限运动的魅力从来不是“挑战生死”的噱头,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自我克制。 悲剧往往让人记忆深刻,因为它们太突然,太刺痛,但如果能成为更多人心里的警钟,至少它不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山还在那里,风景依旧诱人,可安全才是打开雪山之美的前提,倘若无视规则,再美的雪景也可能在转瞬间化作最冰冷的告别。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
9月25日一则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视频中,一名身着红衣的驴友在雪山上滑坠,期间
叁号知识局
2025-09-29 10:09: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