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 中国刚刚传来好消息! ·······························> 2025年9月29日,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正式启用,其1300g·t容量刷新世界纪录,这台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可模拟超越地球重力千百倍的环境,实现“时空压缩”效应。 1300g·t的物理意义远超想象,g·t是重力加速度与负载的乘积,1300这个数字意味着能同时模拟超重环境并承载重型设备。 对比全球现有设备: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最大离心机为1200g·t,日本土木研究所设备仅900g·t。中国此次实现的是全面超越。 更关键的是“时空压缩”能力,该设备可将地质演化千年压缩至数天,使材料老化过程加速模拟。这种能力对武器材料研发至关重要: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承受的超重力、核潜艇深潜材料的耐压测试,都可在地面实验室完成验证。 设备完全国产化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离心机核心的碳纤维转子,此前只有德国和日本能生产,且受瓦森纳协定限制对华出口。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攻关团队用T1000级碳纤维自主制备,强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控制系统更是突破“卡脖子”环节,高精度磁悬浮轴承技术原为瑞士SKF垄断,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主动电磁控制系统,转速控制精度达0.01%,比国际最好水平提高三倍。这种基础部件的突破,使中国高端装备不再受制于人。 超重力环境对武器装备测试具有不可替代性。新型战机的航空合金疲劳测试,传统方法需数年,现在可缩短至数月。航天器对接机构的地面模拟,能更真实还原太空微重力与超重交替环境。 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材料需承受2000℃高温和20倍重力加速度,传统实验设备无法模拟。新离心机可同步实现高温、高压、超重三重环境,为六代机、空天飞机提供研发平台。 设备的地学应用关乎资源安全。通过超重力模拟,可加速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助力页岩气勘探。南海深海沉积物在百倍重力下的演化模拟,能为海底资源开发提供关键数据。 该设备可模拟板块运动,通过超重力加速地壳应力积累过程,为地震预警提供新模型。这对我国地震带上的核电站、军事基地安全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此前超重力离心技术由美、日、欧三分天下。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设备重点服务NASA,日本京都大学设备侧重土木工程,欧盟联合研究中心专注材料科学。中国此次实现跨领域整合,展现综合优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容量突破,1300g·t意味着能测试更大尺寸样品,如整段火箭发动机叶片、潜艇耐压舱模块。这种全尺寸测试能力,将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该项目是军民融合战略的成功实践,浙江大学牵头,联合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攻关。军工需求导向基础研究,民用技术反哺国防创新。 具体案例令人振奋:航天科技集团需要测试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结构,此前需建造昂贵的高空落塔,现在实验室即可完成。兵器工业集团研发的复合装甲,能在超重力下加速模拟弹击实验。 项目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超重力专家张伟教授全职加盟,德国马普学会材料研究所团队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这种“以装置聚人才”的模式,正形成良性循环。 更可喜的是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已带动浙江大学开设“极端环境材料”交叉学科,首批博士生参与离心机设计,实现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设备国产化带动高端制造升级。离心机需要的特种钢材来自宝武集团,精密传感器由华为海思设计,控制系统采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实时操作系统。这种产业链协同,提升中国高端装备整体水平。 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山东一家新材料企业利用离心机加速研发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已获得空客公司认证,订单金额达3亿美元。 设备潜力远超当前认知,在生物医药领域,可模拟航天员骨质流失并加速药物研发;在能源领域,能研究超重力下核聚变等离子体行为;甚至在外太空探测中,可模拟系外行星极端环境。 该项目的成功带来重要启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战略竞争力的基石。正如20世纪的回旋加速器催生核时代,21世纪的超重力装置可能引领新材料革命。 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路径的验证,从跟踪模仿到并行引领,中国科技正走出独特道路。这种范式转变,比单个技术突破更具深远影响。 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机的启用,标志着中国在大科学装置领域进入第一方阵。这台“时空压缩器”不仅加速科学研究,更压缩着中国与科技强国的差距。当基础研究的基石牢固,应用创新的大厦才能拔地而起。 这项突破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有能力解决最前沿的科学难题,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战略优势。在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样的装置不仅是科研工具,更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中国科技正书写新的历史。 信息来源:全球容量最大!超重力场大科学装置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环球网2025-09-29 11:46北京
科普电磁弹射,美国相比中国落后在哪?没想到差成这样1.我本来是不懂的,但看了视
【8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