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闲逛,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马承源问价,店主暗喜,直言道:“六万港币,你要的话五万。” 马承源这人,从小就对古董有股子痴劲儿。1927年出生在浙江镇海,那地方靠海,家里不富裕,他却总爱捡些旧瓷片旧书翻来覆去瞧。1948年考上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毕业那年正好1952年,手里攥着证书就直奔上海博物馆。刚进馆,他从底层干起,每天擦拭那些青铜鼎,摸着金属的凉意,记下每件东西的尺寸纹饰。说实话,那时候条件苦,库房里灯光昏暗,他还得自己临摹金文,笔尖磨出老茧。 几年下来,马承源的手艺就起来了。1960年代,他开始跑田野发掘,安徽的遗址上挖出青铜簋,他用刷子一点点清泥土,包裹好运回馆里研究。那些年,他翻古籍比对形制,慢慢成了金文高手。1970年代,他编青铜器目录,桌上堆满拓片,一张张校对,找出时代线索。业内人一提他,就知道这是个靠谱的鉴定行家,不花哨,就凭真功夫。 1985年,马承源当上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办公室书架都压弯了,他每天早起铺图纸,跟同事讨论分类。1990年升馆长,会议上他总强调文物保护,声音不急不躁。主持《中国青铜器全集》时,他亲手校铭文释读,团队围着桌转,他挑刺儿挑得细。说起来,他这辈子就爱钻研这些老物件,收回散佚的青铜器玉器,填了不少国内收藏的坑。 香港那会儿,是文物流失的中转站,马承源知道这事儿,就常去淘。1990年,他逛到荷李活道一家店,角落里搁着14枚编钟,灰头土脸的,看起来没人要。店家请过专家瞧,说是赝品,因为铭文是后凿的,不是范铸一体。马承源不信邪,他看形制纹饰,觉得不对劲儿,就问价。店主一看他上钩,赶紧砍到五万港币。马承源没多犹豫,向朋友借钱,凑齐现金买下。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小,换成人民币5万出头,天价啊。朋友劝他三思,说工艺有疑点,可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店主那边,卖出这批积压货,松了口气,以为甩掉包袱。马承源把编钟带回上海,仔细研究铭文,确认是晋侯鸟钟,记述祭祀事宜。谁知两年后,这事儿就翻盘了。 1992年,山西运城芮城晋国墓葬出土两枚编钟,跟他买的那14枚正好配对,组完整一套16件。专家比对后,说这组乐器本该一起埋墓里,铭文连贯,记周厉王征东夷的功绩。原来是盗墓贼挖走卖到香港的,马承源这眼力,救回国宝。整套编钟捐给上海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 2002年,国家文物局把这套定为首批禁出境展品,保护级别拉满。马承源没停下脚步,1995年又在香港淘到吴王夫差铸的青铜盉,铭文12字,专为女子所做。他资金短缺,找香港实业家何鸿燊帮忙买下,对方被他的劲头打动,也捐给博物馆。马承源一生就干这事儿,从香港收回300多件青铜器玉器,每件都填历史空白。 这些文物,承载着老祖宗的礼乐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高。国家弱时流失多,现在追回不容易,得靠眼力和坚持。马承源的路子,接地气,就凭对器物的熟悉,不靠运气。业内说他是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不是吹的,他的手艺传下来,帮后辈少走弯路。 马承源2004年走的时候,留下一堆鉴定方法和文物故事。说实话,看他这些年折腾,就觉得文物追回这活儿,苦是苦,但值。那些老物件回国,等于历史续上了线。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闲逛,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马承源问价,
文山聊武器
2025-09-27 23:4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