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装备比西方先进,他们认为阵风失利,是因为没有发挥出体系作战的优势。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5月7日那场对抗的细节,却让这个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英国《空军月刊》用白纸黑字记录下的实战场景,还原了歼-10CE如何打出硬实力——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战机,在预警机和数据链的支撑下静默接近,霹雳-15导弹划破长空,精准命中目标。 这不是私下传闻,而是被专业军事期刊细致描写的真实战例。 所谓"体系缺失"的论调,在实战细节面前站不住脚。当天对抗中,巴基斯坦空军的预警机早早升空,如同空中指挥塔,实时刷新战场态势。 歼-10CE飞行员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依靠数据链接收指令,像幽灵般逼近目标。这种"静默猎杀"模式,恰恰是现代空战体系作战的精髓——预警机是千里眼,数据链是神经网,战机是锋利的矛。 法国阵风战机并非孤立作战,同样拥有体系支持,却在这场体系对抗中败下阵来。新加坡媒体轻描淡写地将失利归咎于"体系缺失",却忽略了中巴空军在体系融合上下的苦功。 霹雳-15导弹的表现更是打破西方技术神话的关键。这款超视距空空导弹射程远超同类装备,抗干扰能力让对手头疼。 英国期刊详细描述了导弹发射后的飞行轨迹:它以超高音速掠过天际,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精准锁定目标,最终将阵风战机化作一团火球。 这种实战表现,用"体系优势"无法完全解释。导弹的机动性、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都是硬碰硬的技术指标。当霹雳-15在实战中击落西方顶尖战机时,它证明的不仅是体系的胜利,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突破。 这场对抗背后,是中巴空军长期联合训练的成果。巴基斯坦飞行员对歼-10CE的操控已臻化境,他们熟悉战机的每一个性能极限。 预警机操作员与战机飞行员之间的配合默契到令人惊叹,一个眼神、一个数据符号就能完成战术协同。这种磨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无数次模拟对抗和实战演练的结晶。 法国阵风战机同样经历过体系训练,但在体系对抗的细节处理上,显然输给了中巴组合。新加坡媒体只看到"体系"二字,却忽略了体系背后人的因素和训练的深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西方媒体对这场实战的微妙态度。英国《空军月刊》的报道专业而克制,详细记录了作战过程和技术细节;而新加坡媒体却急于用"体系缺失"来淡化中国装备的实战价值。 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复杂心态。当歼-10CE和霹雳-15在实战中证明自己时,某些西方媒体宁愿相信是"体系"出了问题,也不愿承认中国装备的硬实力。 这种选择性失明,恰恰暴露了他们对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认知滞后。 这场实战对抗像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空战的本质:体系是骨架,装备是肌肉,训练是神经,三者缺一不可。歼-10CE和霹雳-15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体系加成,而是中国航空工业整体进步的缩影。 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从导弹技术到体系融合,中国正在用一个个实战案例打破西方的技术神话。当新加坡媒体还在纠结"体系缺失"时,中国空军已经用实战证明:他们不仅掌握了体系作战的精髓,更拥有了支撑体系的核心装备。 这场发生在5月7日的空战,留给人们一个开放性的思考:在现代战争中,装备性能和体系作战究竟哪个更重要? 或许答案就在中巴空军的实践中——两者本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先进的装备,体系就是空壳;没有高效的体系,装备就是孤岛。 中国空军用实战证明,他们正在将两者完美融合。下一个被打破的西方神话会是什么?答案或许就在未来的某场实战对抗中。
[微风]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
碧潭幽梦
2025-09-27 21:03:3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