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2024年,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

霁雾阙任 2025-09-27 14:52:22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2024年,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尹志尧不是随便说说,他在美国泛林半导体工作了二十多年,亲眼看到硅谷的研发生态。     他回忆,早年在英特尔研发中心,两个核心部门,单元操作和工艺集成,组长、经理几乎都是华人,最能干的工程师也都是华人面孔。     现在更不用说,英特尔、高通这些大厂的研发团队里,华人占比都超过30%,全美半导体从业者里华人比例更是超过25%。     连改变芯片行业的技术,都是华人教授胡正明三十年前提出来的,这可是3纳米、5纳米芯片的基础技术。     咱们国家其实不缺聪明人。     2020到2021学年,在留美的中国学生里,有22.2%选择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这正是芯片研发的基础。     可早些年,美国芯片产业起步早,硅谷聚集了英特尔、高通这些大公司,能给人才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完整的链条,还有高额的股票期权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很多年轻人为了能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只好去美国留学,慢慢地就在那边扎下了根,形成了一股稳定的海外人才流。     他们在美国不仅能直接参与顶尖项目,还能接触到完整的产业流程,从设计到测试再到量产,每一步都能学到东西。     在国内,虽然学校和科研机构也在发展,但相对来说,很多年轻人感觉缺少这种从零到产业的实战机会。     于是,出国成了他们获取经验、提升技能的捷径。     时间久了,这些人才就越来越难吸引回来。     美国几乎不用动脑子,只靠开放政策和科研条件,就收割全球人才红利。     当然,也有回流的人。     尹志尧自己就是例子,2004年,他60岁了,放着美国的高薪厚禄不干,退了绿卡回国创办中微半导体。     当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中国半导体产业还落后得很。     但他带领团队在刻蚀机领域突破了国外垄断,还打赢了老东家泛林科技的专利官司。     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更多人还是被美国科研环境吸引,斯坦福、伯克利的实验室年预算过亿美元,设备先进,不用为经费发愁。     不过这两年情况真的变了,而且变化很明显。     美国搞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对华裔科学家搞“猎巫式”调查,结果反而让不少人决定回国发展。     像顶尖芯片专家孙楠就是例子。     他在哈佛拿博士,后来在美国拿到终身教职,还曾当英特尔顾问。     但2020年,他果断辞掉职位回清华教书。     四年时间,他带团队搞出50多款尖端芯片,在高铁、电动汽车等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还培养了11个博士生,现在都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任教。     更重要的是,国内对人才的诚意越来越明显。     国家投资建科研平台,企业待遇直接翻倍,像深圳、上海这样的城市,还提供一揽子服务,帮海外人才解决配偶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     尹志尧也提到,当年出国的很多华人人才,现在大部分已经回国,在各个领域挑大梁,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实归根结底,比芯片断供更让人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才留不住或者用不好。     以前好多人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一出国就扎根美国,技术跟着人走。     现在问题已经清楚了,也有了办法:待遇给到位、科研平台搭起来、生活服务跟上。     这样一来,不仅能留住国内的人才,还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来参与研发,让国内芯片产业真正有底气。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央广网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