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嘲笑中国“怂”。外国人都在嘲笑中国“境外一截中国就改航道了!!还自称给波兰造成损失!其实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表面上损失的是钱!更重要的损失是中国的形象! 外媒盯着波兰边境那点事起哄,说到底还是在用冷战那套非黑即白的逻辑看问题,压根没摸清中国物流布局的深浅,这场所谓的“被动改道”,其实早被咱们做成了一场漂亮的贸易路线压力测试。 波兰一句“安全考量”封了马拉舍维奇口岸,确实给短期运输添了麻烦——要知道这地方可是扛着90%中欧陆路货运的重担,2024年经这儿走的货值就飙到250.7亿欧元,一年里货运量涨10.6%,货值直接跳涨85%,说是中欧班列的“咽喉”一点不夸张。 口岸一堵,300多列满载稀土、电子元件的班列全趴了窝,1.23万个集装箱堆在边境,义乌有家货代单公司就压了四五十个货柜,每个都是68立方米的硬货。 波兰当地的物流公司都急了,正常12到15天能到的货,硬生生拖到20到25天,运输成本涨了10%到30%,欧洲那边的供应链成本也跟着往上窜了15%,这些数字看着唬人,但恰恰成了测试咱们应急能力的试金石。 《经济学人》念叨着“中国没主动权”,纯属没看清中欧班列的盘口有多大。咱们早就在中通道之外铺了后手,一条是经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走里海的南通道,另一条是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 这次波兰一关门,圣彼得堡那条线立马就动了起来,之前每周才开1到2班,现在直接加到3班,测试下来全程也就17天,虽说比中通道慢一点,但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更有意思的是,这波操作让货主们彻底认清了“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的道理,之前不少人嫌替代路线成本高、时效不稳,现在主动来咨询的客户翻了倍,为后续线路常态化铺了路。 要知道中通道本身的家底就够厚,光二连浩特口岸的运行线路就突破了74条,累计开行列数都到2万列了,通达1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就算少了一个中转点,整个网络压根不会塌。 再说所谓的“损失”,外媒压根没算明白这笔账。中欧班列的货值看着吓人,但放到整个中欧贸易盘里其实占比不大,2023年中欧贸易总额7830亿美元,班列货值才567亿美元,占比7.2%,2024年也才刚到4%。 波兰自己反而先扛不住,2024年光班列就给他们带来7.4亿兹罗提税收,口岸一关,当地货代、清关公司全歇业,卢卡申科直接公开说波兰“不地道”,这哪是中国被动,分明是波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别提咱们早有海运兜底,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摆在那儿,就在波兰关口岸的那周,欧洲航线运价不仅没涨,反而跌了4.3%,跟美西、美东航线的涨幅形成鲜明对比,不少紧急货物转走海运,一点没耽误事,这灵活度外媒是选择性看不见。 这场压力测试最值钱的,是试出了中欧物流合作的新空间,德国汉堡港早就主动贴上来了,5月份刚跟宁波舟山港签了合作协议,要搞“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海外仓”的组合拳,还联手建绿色航运走廊,目标是零排放示范线。 汉堡港铁路货运占比超50%,宁波舟山港能辐射67个国内城市、连接全球600多个港口,这俩一联手,等于在欧洲腹地又扎了个稳桩。 而且经过这事儿,之前对替代线路不感冒的客户也松了口,西安有家供应链公司说,现在咨询南通道和圣彼得堡线路的企业多了三成,虽然南通道冬季受天气影响大,时效偶尔超35天,但客户愿意为了安全买单,这为后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运力攒了人气。 等波兰10天后重新开口岸,咱们早就把线路跑得门儿清了。白俄罗斯海关特意把手续办理期延到9月27日,三个铁路口岸全开,24小时连轴转清货,最多一周就能疏完积压。 更关键的是,经此一役,中欧班列的“抗风险buff”直接叠满,中通道74条线路继续扛大梁,圣彼得堡线路开始增班常态化,南通道在推进冬季运营改造,海运还能随时补位,甚至连汉堡港这样的欧洲枢纽都主动要跟咱们共建网络。 外媒还在喊“中国怂”,殊不知咱们已经借着这波操作,把单线依赖改成了立体网络,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压根不用慌,这测试效果可比花大价钱搞模拟演练实在多了。
波兰闯下大祸,中方发表罕见声明,欧盟各国目瞪口呆:这次有大麻烦了没错,就是波
【42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