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正在暗中筹划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甚至还讨论要宣布对部分中国出口的稀土征收关税或碳税,说白了就是眼红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想联手扳回一局。 西方想用行政手段给市场定价,完全忽略了现实情况。中国掌控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产能,这不是随便定个价就能改变的。 要知道稀土这东西,开采出来只是第一步,真正核心的是后续的分离提纯环节,没有这个环节,一堆稀土矿就是毫无用处的石头。中国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从技术到产能都形成了别人短期内根本无法逾越的壁垒。 就拿美国来说,他们喊着要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喊了多少年,2025年重启了一些稀土加工项目,年产量也才3.1万吨,可这点量连自己军工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其军工领域97%的高端稀土材料依然得靠从中国进口。 欧盟那些国家就更不用说了,不少连像样的稀土精炼厂都没有,平时全靠从中国买现成的精炼产品,现在突然想跳出来定价格,这不就是没根基还想当裁判吗? 中国的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而西方那些国家,过去要么是依赖中国的技术输出,要么是自己懒得投入研发,现在想短期内突破这些技术壁垒,简直是天方夜谭。 没有核心技术,就算他们能找到其他的稀土矿源,也没办法把矿石变成能用在高端制造业、军工领域的稀土材料。就像一个不会做饭的人,就算买了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一桌好菜,最后还得靠别人做好了端上桌。 他们可能还觉得,大不了找其他国家买稀土矿,绕开中国的精炼环节。 可现实情况是,全球稀土资源分布虽然不算少,但优质且易开采的矿源本就有限,而且就算找到了矿源,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炼生产线,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得花费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培养技术人才和积累生产经验。 中国光是稀土开采这一块,2025年的开采指标就占了全国69.9%,年开采量超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3.6%,这样的开采规模和配套能力,也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就考虑到了资源保障的问题,在国内合理规划开采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布局,与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稀土矿合作供应关系,这就从源头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还有人可能会问,那中国就不怕他们加征关税或者碳税吗? 其实这招对中国来说影响有限,反而可能会让他们自己陷入困境。中国在2025年4月就已经对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了出口管制,这些都是高端制造业和军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不是你想进口就能进口,也不是你想定什么价就定什么价。如果西方真的加征关税,中国完全可以调整出口策略,要么减少出口量,要么把关税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到最后吃亏的还是需要稀土材料的西方企业。 而所谓的碳税,更是站不住脚,中国近年来在绿色生产方面投入巨大,稀土精炼环节的环保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西方拿碳税说事,不过是想找个借口抬高中国稀土产品的进口成本,可这根本掩盖不了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西方之所以这么急着跳出来搞稀土定价,说白了就是看着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眼红,想通过这种行政手段来扳回一局,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可他们忘了,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靠几个国家联手发号施令就能改变的。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是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产能建设和市场布局得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这种实力不是靠喊口号、定计划就能削弱的。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真的强行推出了价格下限和关税政策,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方面,他们国内的企业会因为稀土材料价格上涨而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新能源、高端制造、军工这些对稀土依赖度高的领域,很可能会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 另一方面,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还会破坏全球稀土市场的稳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没有好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稀土市场负责任的供应者,既保证了全球市场的稳定供应,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与其花心思搞这些不切实际的小动作,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真正独善其身,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31国向中国稀土“宣战”,绞尽脑汁憋出4招,没想到正中中方下怀当“31国向中
【2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