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冬天的一天,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来到辖区内的一个军事仓库进行例行检查。他

混沌于浮云 2025-09-26 19:48:31

1980年冬天的一天,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来到辖区内的一个军事仓库进行例行检查。他检查了仓库里的武器弹药等物资,准备查看残旧武器的处理情况。这时,他无意中在一堆废铁中间发现了一件造型独特的古代兵器。 李纲这人,出生在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就是1083年,字伯纪,祖籍福建邵武,家迁到江苏无锡华亭。他从小书香门第,父亲李夔当过龙图阁待制,早年就钻研经史子集。政和元年,他中进士,当上监察御史,那时候宋朝边事渐乱,他上疏直言不讳,很快就得罪人。宣和七年升太常少卿,管礼乐祭祀这些事,但金兵南下在即,他已开始琢磨抗战策略。靖康元年,金军直扑开封,他出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统军民布防,连续打退敌锋。这段经历,让他成为民族英雄的代表,史书上记他率众堵缺口,指挥弓箭手射敌,硬是守住汴京一时。说实话,那年头宋廷软弱,李纲的硬气真像一股清流,激励后人。 这把锏,正是李纲在靖康元年亲命工匠铸的,用纯钢打成,长97厘米,重3600克,鞘长76厘米,内棱74厘米。锏身近格处刻“靖康元年李纲制”七个篆字,刃面有明显撞击痕迹,脊线直硬,典型宋代工艺。锏这兵器,短兵为主,利于马战,杀伤力强,技法近刀剑,晋唐间就出现,多用铜铁制,大小因人而异,通常65到85厘米。李纲用它,象征抗金决心,亲上阵搏杀,诗里还提他有全副甲胄。传世下来,这把是目前最早有明确历史的古锏,国家一级文物,铜器类珍品。想想看,九百年过去,它见证宋金交锋,流转民间,差点毁于现代变故,却完整留存,够传奇的。 李纲抗金后,升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继续推河北设藩镇阻敌,在朝堂上指地图部署兵马,主张收复失地。但主和派排挤,他遭贬永州、宜州、吉州,每处都巡视军营,查粮草,督操练。南宋建炎四年,他病逝建康,享年58岁,一生教导门生如岳飞守边策,奏疏手稿墨迹斑驳。虽屡贬谪,他从不妥协,力主抗战到底。放到今天看,李纲这股劲头,接地气地说,就是不服输的民族脊梁,影响深远。福建邵武人以他为荣,雕像祠堂到处是,提醒大家历史教训。 1980年1月10日,周迅以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身份,到金鸡山后勤修械所检查。他先查弹药架,确认封条,又看武器锈蚀情况,转到报废区,翻检铁件堆,就在角落木套里找出这锏。木套红色,雕花斑驳,长80厘米,他打开一看,寒气扑面,抽出锏身,沉甸甸的,观察字迹后认出李纲名号。行伍出身的周迅,懂兵器价值,裹好上交上级。经请示,锏送省博物馆,专家鉴定确认是李纲真品。说起来,周迅这发现纯属意外,却救了国宝一命,要是早熔了,就亏大了。 博物馆收锏后,周迅登记为捐赠人,锏入玻璃柜,灯光下金属微闪。专家测尺寸,查痕迹,写报告,确认宋代特征。六十年代,这锏本是福清林中宇家传,因战乱收缴,未熔炼,幸存下来。林中宇祖上林崧祁藏锏,有人说1884年马尾海战他持锏抗法,挥动杀敌。另一说,林中宇舅舅萧奇斌从古董商买来,存外甥家。林中宇是农业中学教师,有收藏情怀,家藏多宝贝。1985年,馆方按物归原主退还,他接过后,考量再捐回,5月29日签字,捐赠栏改他名。周迅后来知道,俩老头都爱国,不争功。 2012年,周迅90岁重访博物馆,见铭牌变林中宇,让家人问负责人。馆方翻档案解释:锏文革时从林家抄出,算查抄文物,后清退原主,林中宇再捐。俩人缘分深,都无偿献宝。锏现存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参观者脚步轻移,细看痕迹。林中宇也爱国收藏家,协商后捐出,供大家观瞻。这事说白了,就是普通人守护历史的缩影,没啥高大上,就是一份责任心。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