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婚宴,36桌酒席,花费57600元,最后收回来的份子钱却只有2万多。山西一名

深度程磊 2025-09-26 16:17:54

一场婚宴,36桌酒席,花费57600元,最后收回来的份子钱却只有2万多。山西一名女子在弟弟婚礼后忍不住把份子钱照片发到网上,吐槽亲戚“小气”,并称家里亏了37000元。这件事迅速引发热议,不少网友也开始批评:办喜酒到底是为了喜庆,还是为了算账? 女子的弟弟要结婚,父母为了让婚礼“体面风光”,在当地酒店订了整整36桌酒席,每桌标准高达1600元。算下来,仅酒席这一项支出就达到57600元。在婚礼前,全家人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想着这么大规模的婚宴,亲戚朋友到场,份子钱少说也得能收回来,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 婚礼当天,酒店里灯火辉煌,宾客满堂。可等到婚礼结束,家人拆开份子钱一看,现场的气氛一下子降了温。多数亲戚送的是200元,少部分送了100元,甚至还有人只塞了20元。稍显“大方”的堂兄弟们也不过给了500元。最后算下来,总额只有2万多元,距离开支差了将近4万。父母脸色当场就沉了下来,不断抱怨:“这亲戚也太抠门了。” 看到父母的失落,女子和她的大姐一合计,决定各自拿出1万元,作为“喝茶钱”送给弟弟,希望多少能弥补一些落差。她们递钱的时候,还故意笑着说:“这钱就当是给弟弟小两口的心意,好好过日子。”可即便如此,家里人还是觉得亏大了,父母甚至掰着手指一笔一笔算,最终认定这场婚宴“亏了37000元”。女子越想越觉得心里不舒服,于是把份子钱照片发到网上吐槽,没想到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件事表面看是家庭经济上的计算,但从法律角度,也隐藏着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女子把份子钱照片发到网上是否可能触犯法律? 在法律框架下,隐私权是受保护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份子钱本身是一种社会礼俗安排,金额大小通常不被视作隐私,但如果照片中包含了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就涉及到隐私权问题。一旦亲戚认为信息被公开侵犯了其名誉或隐私,他们有权要求删除、赔礼道歉,若造成精神损害,还可主张赔偿。 换句话说,如果照片只显示金额,不涉及身份信息,法律风险相对较小;但若连同红包封皮上的姓名一并晒出,那就可能落入侵犯隐私权的争议中。 其次,女子和大姐各拿出1万元给弟弟,这在法律关系上属于什么性质? 这笔钱应认定为赠与行为。《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女子与大姐自愿拿钱出来,弟弟也接受,这一法律关系完全符合赠与的要件。只要这笔钱来源合法,赠与过程自愿,不存在欺诈或胁迫,就不会触犯任何法律问题。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亲属间财产往来。 第三个问题是,办酒席亏钱是否涉及法律? 从本质上讲,婚宴是一种传统习俗活动。无论是“收回份子钱”还是“办席赚钱”,都属于民间习惯,法律并没有规定婚宴必须盈利或不得亏损。办喜酒亏钱,本身不构成法律问题。在婚俗文化里,份子钱是一种情感纽带,金额多少取决于个人能力和人际关系。法律不会干预这种民俗层面的经济收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若有人因为份子钱金额过低,在网上公开点名批评甚至侮辱,造成他人名誉受损,则可能触及名誉权纠纷。这提醒人们,即便对份子钱不满,也应注意表达方式,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这一案例反映出社会中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些地区,婚宴已逐渐从单纯的庆祝活动,演变为带有明显经济考量的“人情交易”。不少家庭算着账办喜酒,期待“收回成本”,甚至有所图利。但这种期待一旦落空,往往就会滋生矛盾。正如网友所说:“喜酒本是图个喜庆,若是只算钱,难免心里不快。” 从社会法治的角度看,这类矛盾值得关注。婚宴作为民俗活动,虽不直接受法律调整,但一旦涉及隐私泄露、名誉侵害,就可能转化为法律纠纷。同时,这也提醒公众,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信息公开都有风险,特别是涉及亲友的个人信息,更需谨慎。 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深思是:婚礼到底是为了喜庆,还是为了算账?如果把份子钱当作“投资回报”,那么亏了就抱怨,赚了就心安,婚礼本身的意义就被扭曲了。在人情社会里,份子钱只是心意,不能把它变成衡量亲情的标尺,更不能因为金额大小而牵扯到法律纠纷。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深度程磊

深度程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