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制裁一边“送钱”?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最近的讲话中揭露了一个意外的事实,那就是欧盟购买俄罗斯能源的支出超过了向乌克兰提供的所有支持,也就是说欧盟在经济上更倾向于支持俄罗斯。这还算是支援乌克兰吗? 根据能源智库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仅仅在2023年,欧洲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价值就达到了惊人的219亿欧元,折合过来大约236亿美元,而同期,欧盟提供给乌克兰的财政援助是187亿欧元,约合201.7亿美元。 这笔账是不是一目了然?光是天然气这一项,欧洲给俄罗斯的钱就比给乌克兰的财政支持还要多!而且,这还没算上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难怪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都曾感慨,欧洲购买俄罗斯油气的钱比援助乌克兰的钱还要多,这真让人遗憾。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今年3月呼吁欧盟各国,应该把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0.25%拿出来援助乌克兰,这样每年就能筹集到超过430亿欧元,是他之前设想的两倍还多。 这番话的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乌克兰的强烈支持,更是对欧盟内部在支持乌克兰和自身能源需求之间摇摆不定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他甚至在2022年4月就曾表态,立陶宛已经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鼓励其他欧盟国家也这样做,这种“小兄弟”的率先垂范,反而衬托出“大哥们”的纠结与迟疑。 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长期以来,俄罗斯都是欧洲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国。 尤其是在天然气方面,2020年欧盟近四成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那一条条横跨大陆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的不仅仅是能源,更是俄欧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这种高度依赖,使得欧洲在能源保障体系上,面对地缘政治风云突变时显得异常脆弱,当俄乌冲突的导火索被点燃,欧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对俄罗斯施加前所未有的制裁。 然而当制裁的“大棒”挥舞起来,最先疼的却是欧洲自己,没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欧洲的工厂怎么办?居民的冬季取暖怎么办?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 尽管欧洲各国政府嘴上说着要“脱钩”,要寻求能源多元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也确实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大量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但要知道,能源转型是个漫长而烧钱的过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虽然在提高,但还远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而且进口天然气的成本,比起之前的管道天然气,那可是高了一大截。 所以,短期内要完全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对于欧洲来说,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包袱”,想甩也甩不掉,只能在现实的泥潭里挣扎。 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其效果远低于最初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市场的硬道理”。 一方面国际能源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即使不能卖给欧洲,也总能找到新的买家,数据显示,自欧洲减少进口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迅速转向了亚洲市场,比如中国和印度就成为了俄罗斯原油的主要买家。 这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局面,使得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并未完全枯竭,甚至有分析指出,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运行,俄罗斯从能源出口中获得的收入反而有所增加,间接缓解了制裁对其经济的冲击。 另一方面,欧洲为了维持自己的能源供应,不得不从其他渠道高价购买能源,这无形中推高了全球能源价格,而高涨的能源价格,又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像一个悖论:你越想制裁我,我的商品越值钱,我赚的钱反而越多,这种“合规成本溢价”的存在,让俄罗斯在被制裁的夹缝中,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间。 所以,所谓的能源制裁,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巨大的“软肋”,虽然欧盟也在不断升级制裁措施,比如针对“影子油轮船队”等,试图切断俄罗斯获取石油美元的渠道,但只要欧洲对能源的需求还在,只要替代方案的成本居高不下,这种“藕断丝连”的局面就很难彻底改变。 这无疑给欧盟内部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分歧,有些国家坚定地主张强硬制裁,有些国家则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 欧洲的这种“左右互搏”的矛盾,最终买单的当然是欧洲民众和欧洲企业,高昂的能源价格直接导致了欧洲多国通货膨胀飙升,民众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揭示的这个“惊人事实”,远不止是几个数字那么简单,它划破了欧洲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长期以来的“遮羞布”,暴露了其在经济与政治之间摇摆的无奈,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普京终于发现了一个事情,俄军拉平上将,完全就是“乌克兰的大英雄”,这种人早就应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