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遭袭并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建造的战机机库成了各方羡慕的对象。 这次俄乌冲突里的空军对决,乌克兰安全局搞了个叫“蜘蛛网”的行动,动用了上百架无人机,跨越五个时区,直扑俄远东和北部的五个空军基地。 这些基地平时停着俄战略轰炸机队的核心力量,像Tu-95MS和Tu-22M3这样的老将,负责远程导弹投放。结果呢?奥连亚、贝拉亚这些地方遭了重创,41架飞机中招,13架直接报废。 俄国防部承认了损失,还抓了几个涉案司机,但这事儿暴露了露天停机的软肋。 这场袭击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戳中了俄战略航空的痛点。俄空军总共就126架战略轰炸机,这次丢了10%左右的远程载体。 这些飞机可不是摆设,它们是俄“三位一体”核打击的空基支柱,能携带巡航导弹打到几千公里外。乌克兰这手玩得狠,选在和平谈判前夕下手,宣传效果拉满,还让西方国家看清了无人机战的潜力。 国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PBS和路透社都说,这给全球空军敲了警钟:基地防护得跟上时代,不然再强的机队也白搭。 转眼间,这事儿就把中国空军的地下设施推到风口浪尖。俄媒体一报道,中国空军在全国建了100多个地下基地,总容量够藏1500架战机,包括轰-6K这样的战略家伙。 这些基地不是随便挖的洞,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布局,现在还不停翻新。入口伪装成山体,卫星拍下来也看不出端倪,内部连着地下跑道,飞机进去后就跟隐身了似的。 中国空军这些地下机库的牛处,就在于实战价值。面对大规模空袭,能保住主力,让部队保持反击能力。 比如轰-6K,它是我们空基核力量的骨干,能挂6枚远程导弹,覆盖关岛、日本全境,甚至印度那边。 没有这些机库,万一挨了第一波打击,核反击就悬了。中国人建这个,靠的是超强工程能力,岩层深处浇筑混凝土,防水抗震一级棒,得用钻地弹才可能破。 这些基地分布广,华北、西南、山地平原都有。卫星情报显示,有些洞口直径12到15米,专为轰炸机设计。 空军60年经验积累下来,现在还融入高科技,通风电力全备份。飞机在里面挂弹加油,外面侦察设备一筹莫展。只有出任务时短暂露头,那风险也小得多。 俄事件一闹,国外专家直呼羡慕。卡内基基金会分析说,中国这套体系让对手得掂量掂量,得用高精度钻地武器下血本。 美军情报也承认,中国地下设施曝光后,还在继续扩建,确保战略轰炸机安全。 从国防角度看,这事儿提醒我们,和平年代更得抓基础设施。我们国家这些年,空军从无到有,轰-6系列更新迭代,从老型号到K型,全靠持续投入。 不是为了惹事儿,而是维护主权完整。尤其南海方向,轰-6K巡航常态化,震慑那些图谋不轨的势力。 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那些所谓的“当局”别想借外部势力生事。 说到底,中国国防建设走的是防御路线,强调威慑平衡。俄乌冲突闹这么大,教训深刻:谁防护弱,谁就吃亏。 我们地下机库不光藏飞机,还藏着战略智慧。未来H-20隐轰服役后,这体系会更完善,覆盖太平洋盟友范围。 美国那边再怎么围堵,也挡不住我们自力更生。 国际形势复杂,空军防护成焦点。中国这手牌,接地气又靠谱,不张扬,但管用。专家们议论纷纷,说这已成为全球标杆。 我们老百姓看热闹,也得明白:国家安全靠大家,国防强了,日子才安稳。
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