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牧琳爱的中国缘早在1917年就已结下。她出生于河北北戴河,父母是1902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一家后来定居聊城,她在这里长到13岁。幼年的她亲眼见过战乱中饿死的百姓,见过被变卖的孩童,却也深深记下了中国人的善良与宽厚。 1930年随家人返美前,父亲叮嘱她“中国人太苦了,希望你将来能回来帮他们”,这句嘱托和对玩伴的承诺,成了她此后大半生的精神锚点。 回到美国后,她考取范德比尔大学博士学位,一路做到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生活优渥却始终牵挂东方故土,丈夫埃德温读懂她的心思,生前一直支持她重返中国的想法。 1998年丈夫去世,81岁的牧琳爱没了牵挂,当即决定兑现承诺。子女们强烈反对,毕竟她年事已高,跨洋独居风险太大,但她态度坚决,逐一变卖房产、山林和汽车,带着全部积蓄踏上归途。 出发前,她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信,主动要求去最贫困的农村,基金会考虑到她的年龄和童年经历,将她安置在聊城阳谷县刘庙村。刚到村里,她就对村支书刘庆安说“我是来扎根的,不是做客的”,一句话打消了村民们的生疏感。 村里人很快发现,这位金发碧眼的老太太比邻居还接地气。她租住村民的房子,把中间屋子改成大客厅,摆满玩具供孩子们放学后玩耍,自己则在院子里种菜种花,买花种撒在村道旁。 看到刘庙小学没有微机室,她立刻捐出3万美元购置电脑,让学校在2000年就开了英语课,比阳谷县统一开设早了5年。 她主动兼任学校名誉校长,每周定期去教英语,分文不取却从不缺课。每到圣诞节,她会扮成圣诞老人,赶着毛驴车拉来满车礼物,挨家挨户分给孩子,这个习俗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她的善意总能照顾到别人的尊严。村里有位聋哑妇女手艺好却生活困难,她怕直接资助伤对方自尊,就特意买来毛线请对方织毛衣,每次都付远超市价的报酬。 对村里的老人,她记得更细,摸清有55位老人需要老花镜,立刻统一购置送去;得知32位村民患白内障,马上联系医院承担全部手术费用。 她自己却过得极节俭,在饭店吃饭剩下的饭菜必定打包,衣服穿旧了也舍不得换,省下的钱全用在公益上。 80多岁的年纪,她的脚步从不停歇。2000年被聘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后,她每周坐公交往返阳谷和聊城讲课,出租车司机们认得她,知道她做公益都不肯收车费。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促成医院与国外的学术合作,资助医护人员出国进修,还引进先进医疗设备。2003年非典,她捐出5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刚做完手术的她又捐出1800元。 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她愤慨地给美国总统写抗议信,从中国寄回美国,用行动践行“热爱和平”的信念。 2000年,牧琳爱做出一个让全村人震惊的决定: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在那个对遗体捐献还很抵触的年代,刘庆安起初完全不能理解,但她耐心解释“能为中国医学做最后一点贡献,是我的荣幸”。这份无私最终打动了所有人。 2009年,她成为聊城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拿到“中国绿卡”那天,她反复摩挲证件,笑着说“终于真正成了这里的人”。 14年间,她先后获得“山东慈善大使”“中华慈善大使”等称号,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可这些荣誉从未改变她的生活节奏。 2013年4月28日,96岁的牧琳爱因冠心病离世,上千村民自发为她送别。她的遗体如承诺般捐给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眼角膜帮助患者重见光明。 牧琳爱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一诺千金”,更用14年的付出证明了善意无国界。她带着承诺而来,带着大爱离去,把自己活成了中美友谊最生动的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马克龙不丢人,丢人的是美国!马克龙在纽约的车队被拦,给特朗普打电话,被告知你的
【96评论】【81点赞】
星火 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