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李显龙这番话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说得这么直白,这么决绝,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新加坡要与中国划清界限。而且新加坡从骨子里面就是亲西方,亲美的,也因此不可能是华人国家。 咱先说说它的基本盘,新加坡600多万人口里,华人确实占了七成以上,单看族群比例,说句 “华人国家” 似乎顺理成章。但这事儿还得从1965年说起,最初新加坡是被马来西亚硬生生 “踢” 出来独立的,李光耀当时含泪宣布独立的场景,藏着这个国家最初的生存焦虑。 刚独立那会儿,新加坡一没自然资源,二没腹地市场,连喝的水都得靠邻国供应,更要命的是,它被一圈穆斯林国家围着,要是敢标榜自己是 “华人国家”,先不说国内占 26% 的马来人和印度人会不会觉得被边缘化,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肯定会立刻警惕起来,当年 1964 年的种族骚乱已经给过惨痛教训,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根本容不得它靠单一族群认同学术立国。 所以,从建国第一天起,新加坡就开始刻意淡化华人属性,最狠的一招就是对文化根基动手。1956 年创办的南洋大学,本是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骄傲,是海外第一所华文大学,可到了 1980 年,新加坡政府直接把它并入国立大学,最后彻底关掉了,表面说要 “提高教育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拆掉华文教育的堡垒。教育政策更是明着往 “去中国化” 走,1979 年的《吴庆瑞报告书》直接定了调:英语是核心教学语言,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只能当 “辅助母语”。 这么一来,新一代新加坡华人从小在学校讲英语,回家可能才说几句华语,到后来不少年轻人连封完整的中文信都写不出来,文化上的纽带慢慢就松了,身份认同也从 “华人” 变成了 “新加坡人”。这种选择看着可惜,却是李光耀算过的政治账——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才是打通国际市场的钥匙,靠中华文化绑不住生存所需的资源。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命脉早就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绑在了一起,这才是它绝不可能承认 “华人国家” 身份的核心原因。新加坡的位置太关键了,马六甲海峡里飘着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运贸易和一半的石油,美国要控制亚太,这儿是必争之地;而新加坡要安全,就得抱住美国的大腿。 从1990年签《谅解备忘录》开始,两国的军事合作就没断过,樟宜海军基地虽然名义上是新加坡的,但美军舰艇想来就来,航母打击群常来补给,濒海战斗舰干脆把这儿当母港,时不时开去南海巡逻。除了军舰,两边还经常搞 “对抗虎” 这类联合军演,新加坡军队的 F-15SG 战斗机、“阿帕奇” 直升机全是从美国买的,情报共享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深度绑定下,新加坡要是敢沾 “华人国家” 的边,西方的信任瞬间就会崩塌,它那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靠英美资本撑起来的经济,都得跟着晃悠。 对于中国,新加坡的态度同样务实。它乐见中国的繁荣稳定,并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机遇。李显龙本人多次肯定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对世界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基于小国的生存本能,它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存在一份天然的警惕和不确定感,担心区域力量平衡被打破。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新加坡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既积极合作,又在一些涉及自身战略利益的国际议题上表现出谨慎。 如此说来,李显龙的那番话根本就不是说给中国人听的,更像是给美西方国家递的 “定心丸”——你们看,我跟中国只是文化沾点边,骨子里是跟你们一伙的。毕竟,新加坡早就摸透了小国的生存法则:冷战时亲美,中国崛起后搞 “经济靠中、安全靠美” 的平衡,现在中美对抗紧了,就得更明确地站队。 有人觉得这是 “忘本”,可对新加坡来说,“本” 从来不是族群血统,而是活下去。从被马来西亚抛弃那天起,它就没资格讲情怀,只能算利益账。关闭南洋大学、硬推英语教育、绑紧美国战车,每一步都是为了消解 “华人国家” 的印记。 李显龙的话听着决绝,其实是把这种生存逻辑摆到了台面上:在国际政治里,文化认同永远得给国家利益让路。这不是什么立场问题,更像是个没选择的选择,毕竟对一个没战略纵深、没资源的小红点来说,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比什么都重要。
沙特之后,伊朗也坐不住了,绕开巴铁直接找中方求购军火,点名要一款明星武器 伊
【18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