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奥与艾哈迈德・沙雷(化名朱拉尼)的会晤,与其说是讨论叙利亚的“稳定主权”,不

天天纪闻 2025-09-23 17:44:10

鲁比奥与艾哈迈德・沙雷(化名朱拉尼)的会晤,与其说是讨论叙利亚的“稳定主权”,不如说是美式外交利益至上原则的公开展演。   这个曾被美国悬赏1000万美元通缉的“全球恐怖分子”,如今能成为美国国务卿的座上宾,背后藏着一段充满算计的利益博弈史,更暴露了所谓“美式原则”的虚伪底色。   朱拉尼的身份蜕变本身就是一面照妖镜。2003年,这位在大马士革富人区长大的大学生,响应号召进入伊拉克抵抗美军占领,此后加入“基地”组织,2012年创建的“努斯拉阵线”因实施多起袭击被美国列为“外国恐怖组织”,他本人也在2013年被贴上“全球恐怖分子”标签。   彼时的美国对他恨之入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更是开出千万美金悬赏令,誓要将其缉拿归案。   但短短十几年间,朱拉尼完成了教科书级别的“形象重塑”:2016年宣布脱离“基地”组织,将组织更名为“征服沙姆阵线”并强调“不隶属于任何外部实体”;   随后合并武装派别形成“沙姆解放组织”,清除内部激进分子,转而专注于打击IS,2023年甚至击毙IS第四任领导人并将尸体交给土耳其示好。   他修剪了标志性的大胡子,摘掉头巾,穿上西装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承诺建设“多元化宽容”的社会,还在伊德利卜省扶持起“救亡政府”,把这片战乱之地打造成叙利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这番操作精准踩中了美国的利益节点——一个可控的地方势力,远比失控的激进组织更有用。   美国对叙利亚的政策转向,则是利益算计的另一重注脚。长期以来,美国对叙利亚实施层层加码的制裁,2011年内战后更是升级管控,特朗普时期推出的“凯撒法案”堪称“史上最严厉”,将双边关系推向冰点。   但2025年8月,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删除叙利亚制裁条例,声称落实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   这绝非出于对叙利亚90%贫困人口的同情,而是瞄准了叙政权递出的“橄榄枝”:在土耳其、沙特等国撮合下,叙政权承诺对美资全面开放矿产和能源市场,愿意推动叙以关系正常化,还在地区政策上与美欧保持一致。   美国对此心照不宣,即便解除制裁也保留后手——明确规定若触及“红线”,可随时重启制裁,本质上是用经济松绑换取资源控制权,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资源换重建”模式如出一辙。   鲁比奥会晤时特意提及“落实特朗普总统关于解除制裁的历史性声明”,不过是想把这场利益交易包装成“政绩”。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当年将朱拉尼列为恐怖分子,是因为他的行为威胁美国中东利益;如今接纳他,是因为他的势力能成为制衡地区局势的棋子。   “沙姆解放组织”在伊德利卜的治理成果,恰好为美国提供了“可利用”的借口——与其扶持遥远的中央政权,不如拉拢盘踞关键区域的地方力量。   国际危机组织分析师早已点破:朱拉尼与“圣战主义”分道扬镳是定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拥抱民主,只是深谙如何与西方打交道罢了。   这种“有用即盟友”的逻辑,在中东并非首次上演:当年为对抗苏联扶持的势力,美国曾暗中支持各类武装;如今为掌控叙利亚局势,又能瞬间将通缉犯变为合作伙伴。   正如美国国务院前官员所言,“恐怖主义的定义,从来都取决于美国的即时利益”。   鲁比奥口中的“稳定主权”“安全繁荣”,不过是遮羞布。美国真正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朱拉尼的势力稳住伊德利卜这个战略支点,进而影响叙利亚矿产能源市场的准入权;   是如何借“解除制裁”的筹码,逼迫叙政权在叙以关系上让步,巩固以色列在地区的优势地位;更是如何将叙利亚从“反美前线”拉到“经济前沿”,为美国资本开辟新战场。   这种逻辑与9月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一票否决加沙停火决议、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事件“大事化小”的做法一脉相承——只要符合美国利益,原则可以让道,盟友可以牺牲,通缉令可以作废。   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到如今鲁比奥的会晤操作,本质上都是“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实践:所谓“原则”只是包装,“现实利益”才是核心。   朱拉尼从悬赏对象到座上宾的身份跳转,不过是美式外交利益算计的又一佐证。当千万美金的通缉令沦为废纸,当“恐怖分子”的标签可以随意撕下,所谓的“美式正义”早已暴露其唯利是图的真面目——在利益面前,所有原则底线都不过是可随时调整的筹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