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上将张发奎曾说:“8年抗战,谈不上什么史诗,我们和日军的作战,几乎没有一场真正的胜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进攻……”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张发奎说的“真正的胜利”是啥标准? 在他那样的职业军人看来,尤其是在二战那种大背景下,所谓“真正的胜利”,指的是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一战定乾坤,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扭转整个战局的战略决战。说白了,就是一巴掌把对手扇蒙,让他再也爬不起来。 用这把尺子去量咱们的抗日战争,确实,几乎没有。 咱先说说张发奎这人,不是躲在后方耍嘴皮子的官僚,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前线指挥官。北伐的时候他就带着部队冲在前头,到了抗日战争,他手里的枪就没放下过,身上的伤都是实打实的战场印记。1937年淞沪会战,他当右翼军总司令,守着黄浦江沿岸的阵地。那时候日军的军舰在江面上轰,炮弹跟下雨似的砸在阵地上,飞机低空扫射,连树都被拦腰打断。咱们的战士没有太多重武器,就靠步枪、手榴弹,甚至有兵娃子抱着炸药包往日军坦克底下钻——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有个安徽籍的小兵,才十七岁,炸坦克前还跟他说“长官,我要是没回来,记得告诉我娘我没当孬种”,结果那孩子再也没回来。 你琢磨琢磨,那时候中日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日军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能自己造飞机、坦克、大炮,后勤补给是罐头、饼干、压缩干粮;咱们呢,工业基本是零,武器要么是从国外买的“万国牌”,要么是老掉牙的汉阳造,有的部队连子弹都不够,战士们得省着打,饿了就啃凉红薯、喝江水。这种情况下,要打那种“一战定乾坤”的胜仗,简直是拿鸡蛋碰石头。张发奎说“迟滞敌人”,不是找借口,是真真切切的战场现实——就像两个人打架,一个拿着刀,一个赤手空拳,能做到不被一下子打倒,还能死死拖着对方,不让他去欺负更多人,这已经是拼了命的结果。 可别觉得“迟滞”这俩字轻,这里面藏着多少血泪啊。1938年武汉会战,张发奎带着部队在九江、瑞昌一带阻击日军,打了四个多月。那时候正是夏天,长江边又闷又热,战士们穿着沾满血和泥的单衣,不少人得了疟疾,一边发烧一边发抖还得趴在战壕里开枪。日军本来想速战速决拿下武汉,打通长江航线,可就是被这么一点点拖着,每天推进不了几公里。就是这四个多月,咱们有时间把东部的工厂、学校往重庆、昆明这些大后方迁,把机器、书本、人才都保存下来——这些东西,后来都是支撑抗战的底气。要是没有这种“迟滞”,日军真把中国的有生力量打垮了,那后面的仗就更没法打了。 有人可能会抬杠,说没有大胜利就是打得不好,这话说得太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张发奎说“几乎没有真正的胜利”,但他没说抗战没意义。咱们的抗日战争,跟苏联打斯大林格勒、美国打中途岛不一样,人家有实力跟敌人硬碰硬拼决战,咱们只能靠“熬”,靠一点点消耗敌人的锐气,靠全国人拧成一股绳的劲。就像平型关大捷,虽然消灭的日军不算多,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人知道日军也能打;台儿庄战役,虽然最后还是撤退了,但也让日军死伤一万多,知道中国军队不好惹。这些仗,可能不算张发奎眼里“真正的胜利”,但每一场都在为最后的胜利铺路,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没白死。 而且张发奎的话,透着一种职业军人的清醒。他没去吹那些虚头巴脑的“大胜仗”,没去粉饰战场的残酷,而是实实在在说出当时的困境。这种清醒比那些空喊口号的人强多了——知道自己弱,才会更拼命去坚持;知道打不过决战,才会用“迟滞”的办法跟敌人耗。咱们的抗日战争,本来就不是靠几场决战赢的,是靠千千万万战士的血,靠老百姓推着小车送物资,靠一年又一年的咬牙坚持,才把日军拖得没了力气。这种“迟滞”,不是失败,是咱们在绝境里硬生生拼出来的另一种胜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军上将张发奎曾说:“8年抗战,谈不上什么史诗,我们和日军的作战,几乎没有一场真
军师
2025-09-23 06:04:14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