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秀审批审核时,屁话不说; 如今造成了后果,全部跑出来马后炮。 高原草甸的土薄得像层纸,下面都是石头风化的碎末,没多少有机质和微生物,翻土也长不出新草植被长起来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么金贵的地方放烟花,谁不心疼? 都说高原生态金贵得很,草甸薄得像层纸,下面都是石头风化的碎末,翻土修复根本不管用,长点草得几十年上百年,放烟花一炸,真菌苔藓没了,土壤都保不住,这不是砸生态的饭碗吗 前阵子刷到个川西牧民的短视频,老人蹲在一片发黄的草甸上,手指戳着地面上几个黑黢黢的小坑,声音发颤:“这是上个月放烟花炸的,你看这土,一刮风就散,以前这里的草能没过脚踝,现在连羊都不爱来。”视频里的草甸看着平平无奇,可老人说,就这么一小块地,他爷爷那辈开始守着,守了三代人才让草长得密不透风,现在就因为一场“为了好看”的烟花秀,得再等上半辈子才能缓过来——这哪是放烟花,是把几代人的心血往石头缝里埋。 审批的时候那些人去哪了?总不能是拿着方案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上的“高原草甸”四个字就盖章吧?要是真去现场走一趟,蹲下来摸一把那土,就知道那玩意儿有多金贵。我去年去青海湖周边,当地向导特意叮嘱,下车只能走铺好的木栈道,踩坏一丛草都要被罚款。他说那草下面的土,看着是土,其实是几十年积累的腐殖质混着微生物,一旦被碾压或者灼烧,微生物死了,腐殖质散了,剩下的就是石头末子,连野草都扎不进根。就这情况,审批烟花秀的时候,怎么就没人提一嘴“生态能不能扛住”? 现在倒好,烟花放完了,照片视频发完了,开始有人跳出来说“没想到影响这么大”“下次一定加强审核”。这话听着就气人,什么叫“没想到”?随便找个当地牧民,找个生态研究员,都能把草甸的脆弱性说个明明白白。去年有个景区想在高原搞篝火晚会,专家评估说“一块10平米的草地被篝火烤过,至少50年长不出好草”,最后硬是把项目拦下来了。怎么到烟花秀这儿,评估就成了摆设?说白了,还是没把生态当回事,只想着“场面够不够大”“宣传够不够亮眼”,至于后果,先放放再说。 更让人窝火的是“翻土修复根本不管用”这话。我问过做生态修复的朋友,他说高原草甸的修复跟平原完全不一样,平原上翻土施肥,来年就能长庄稼,可高原上,你把土翻过来,下面的石头末子一接触空气,很快就会风化,反而更难长草。之前他们在三江源修复一块被破坏的草甸,光是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就花了3年,然后人工一颗一颗播,还得搭防风障、设围栏,就这样,5年了才长出薄薄一层草。那些说“事后修复”的人,怕是根本不知道,有些破坏一旦造成,不是花钱花时间就能补回来的。 还有人说“就放一次,影响不大”,这话跟“就扔一个垃圾,环境不会脏”一样荒唐。高原生态就像个玻璃瓶子,看着结实,其实一碰就碎。去年有游客在海拔4500米的草甸上扔了个未熄灭的烟头,最后烧了近20亩草,消防员冒着高反去灭火,最后还是有一大片地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头坡。现在放烟花,一炸就是几十上百个火星,每个火星都可能是一个“烟头”,只是这次烧的不是草,是土壤里看不见的“生态根基”——那些真菌和苔藓,看着不起眼,却是把石头末子粘成“土”的关键,没了它们,草甸就是一盘散沙。 审批时的沉默,比事后的马后炮更伤人。要是当初有人多问一句“这事儿对草甸好不好”,有人多去现场看一眼,也不至于让金贵的生态遭这份罪。毕竟高原草甸不是用来“撑场面”的背景板,是当地牧民的生计,是无数动植物的家,更是整个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烟花秀审批审核时,屁话不说; 如今造成了后果,全部跑出来马后炮。 高原草甸
军师
2025-09-22 16:0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