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成本太低了!”2025年7 月 28 号,浙江金华,一男子不差钱,他侄子要结婚,男子为了给侄子撑面子,决定花344939元,给侄子买一辆奥迪A6,给侄子当新婚礼物,他交了5000定金,可半个月都没提到车,万万没想到,销售总监却说:我卖其他人30万我也卖,我心情不好,就不想卖给你! 对浙江金华从事建材行业的黄先生来说,一份购车订单的意义远不止于商业交易。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是他为自己疼爱有加的侄子精心准备的新婚贺礼。 七月末的一天,这位经济条件优渥的商人走进义乌一家奥迪经销商的大门,目标明确:为侄子的婚礼增添一份气派与风光。他很快相中了一辆奥迪A6,并以近三十四万五千元的价格敲定了这笔买卖。 伴随着五千元定金的支付和销售文件的签署,这桩美事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此刻,这份文件承载的,是一位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祝福和“撑场面”的心意。 然而,这份喜悦的承诺,在等待中慢慢变了味。半个多月过去了,约定的新车迟迟不见踪影。黄先生得到的,先是流程、物流之类的搪塞之词,后来干脆连消息都得不到回复。 心急如焚的黄先生多次亲赴店内询问,可等来的却是店方销售负责人的单方面“判决”:“这单不做了。” 理由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起初,对方竟声称是自己“心情不好,就不想卖给你”,将白纸黑字的契约踩在了个人情绪之下。 这当然只是个幌子。没过多久,这位负责人就吐露了实情:当初报价太低,比市价便宜了一两万,店里觉得吃亏了,所以反悔。 为了让毁约显得“名正言顺”,商家甚至开始攻击订单本身,辩称文件上没有盖公章,根本算不上数。那份曾经的承诺,在商家口中,瞬间成了一张可以随意丢弃的废纸。 面对商家的背信弃义,黄先生拿出了订单,上面的条款写得清清楚楚:如果商家逾期三天不交车,需双倍返还定金。他要求对方要么履约交车,要么按规定赔偿。 没想到,商家非但不认账,反而摆出了挑衅的姿态,反问黄先生为何非要在他们店里买。更离谱的是,他们还反过来指责消费者“不履行合同”、“败坏公司形象”,试图通过混淆视听来占据主动。 此时的销售订单,已经从一份商业契约,演变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 当商业诚信荡然无存,黄先生意识到,只有外部力量才能打破僵局。他找来了记者,也请了律师,准备将事情曝光。 外界的压力迅速起了作用。店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突然“变脸”说可以协调调车过来。但这只是他们息事宁人的手段,对于双倍返还定金的赔偿责任,他们只字不提。 对黄先生而言,事情到这一步,车子或者那一万块钱已经不重要了。他在意的是一个“理”字,是商业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原则。他决定起诉,让这份订单回归其最终的身份。 这份原本象征着祝福的订单,最终将作为一份呈堂证供,成为捍卫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武器。 这起事件也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提醒着更多的人,在交易中保留好每一份凭证,因为那或许就是捍卫自身权益的最后防线。 信源:1818黄金眼2025-9-10
“出门不占便宜就是亏?”湖北武汉,一名男子乘坐高铁,他买的是11车3F的正座票,
【3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