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认为赵括不行,赵母认为赵括不行,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范雎认为赵括不行,后世人也认为赵括不行,但赵王认为赵括行,所以坚定地选择让赵括换回廉颇老将,按照所学历史,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如果赵王不换回廉颇,或许秦国不会赢。真的是这样吗?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上下几乎所有明眼人都能看到赵括的短板,父亲赵奢是名将,早就断定儿子眼高手低,书本懂得多,战场根本不行。 母亲也心知肚明,当赵括被任命为主帅时,她立即进宫请求赵王“别牵连全族”,实际上就是提前认定了儿子的失败。 蔺相如卧病在床,也要费力劝谏,说赵括脱离实战,只会一味照搬兵书。 连秦国人都觉得他是个最好对付的对手,还专门放话“惧怕赵括”,明摆着就是希望赵王上套,几乎所有信号都在提醒,这个人不能用。 可就是在这种众口一词的否定声中,赵王还是拍板了,理由也简单,不是因为他看走眼,而是因为他熬不住了。 廉颇采用坚守战术,一动不动固然保险,但几十万大军长期屯在前线就是一口无底洞,赵国本就国力有限,粮仓日渐见底,劳动力又空虚。 赵王看着账面越来越撑不下去,焦虑得不行,他要的不是继续拖下去,而是一个能快速打破僵局的人,赵括的嘴皮子工夫,反倒成了赵王心里那个“破局的希望”。 换将其实是赵国一次孤注一掷的赌博,在赵王眼里,不管风险多大,总比眼睁睁耗尽家底强。 可惜,这一步正中秦国下怀,赵括顶着“名将之后”的光环,急于证明自己,不但没有延续廉颇防守的思路,反而一心求胜,轻率出兵。 白起布下陷阱,正等着他上钩,结果赵军全线被围,粮道被切,四十多万降兵最后尽数被杀,赵括也战死,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一战之后,赵国再也抬不起头。 相比赵国,秦国有秦地关中加上巴蜀,都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后勤能力远胜赵国。 真要比谁熬得久,赵国必然先垮,即便廉颇还在,他最多能延缓时间,却不可能赢下这场国运之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秦国也不是一直让王龁在前线死耗,当赵括一上任,秦国立即换了白起,甚至秘密下令,不许泄露这件事。 等于说,就算赵国没换将,他们最终也要面对白起这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国力不足的赵国,硬碰当时最强的秦国,结局几乎注定,不换赵括,或许不会输得这么惨,但要赢,大概率也没可能。 所以,长平之败看似始于赵王的昏招,其实背后是国力悬殊、战略被动和外交孤立的综合结果,赵括当然要负责任,他的冒进直接断送了大军,但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和赵王,明显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现实。 从赵国接下上党开始,这场冲突就已经无法避免,而赵国也没有真正的胜算,换将,只是在“慢性死亡”和“速死”之间的一次冒险,偏偏他们选的人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这场赌博也就输得最彻底。 那么,你觉得,如果廉颇坚持到底,赵国真的能赢下长平之战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赵奢认为赵括不行,赵母认为赵括不行,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范雎认为赵括不行,后世人
芸霄记史
2025-09-19 09:41:2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