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天塌了,特朗普为了顺利访华,给赖清德下了一道死命令,赖清德没有想到,特朗普真的就此一退再退,对于出席九三胜利日大阅兵纪念活动很感兴趣,美国和大陆越近就意味着会和台湾越远,而赖清德又不好拿捏特朗普的心理态度,两相结合之下,赖清德只有更加卖台求荣这一条路。 当特朗普重返白宫,全球目光聚焦中美互动之际,台湾当局的算盘却打得啪啪响。赖清德上任后一心拉拢美方,计划借过境纽约刷存在感,谁知华盛顿一道指令砸下,一切化为泡影。这背后,是交易的冷酷逻辑:美国优先下,台湾成了筹码。特朗普对九三阅兵的公开兴趣,更让台北如坐针毡。美中拉近,台独空间何处寻?赖清德下一步,又将如何自救? 特朗普2025年上台后,对华政策迅速转向务实交易导向。早在6月底,美国官员就开始为他访华行程铺路,计划带上数十名CEO代表团,目标直指经贸协议和投资机会。7月23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可能很快访华,以缓解中美贸易和安全紧张。这番表态并非空谈,而是基于“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将台湾议题纳入更大框架。台湾当局原本寄望通过军售和外交互动稳固美方支持,但特朗普团队评估后,发现任何高调台美接触都可能干扰访华进程。结果,赖清德8月拟出访拉美,顺道过境纽约的请求直接被拒。台北外交部虽否认细节,但多方消息显示,美方明确要求取消纽约行程,以免破坏谈判氛围。这种调整暴露了特朗普对台政策的本质:一切以经济收益为先,台湾价值需在秤盘上反复称量。 赖清德当局面临的多重困境,进一步凸显其战略误判。上任一年,岛内经济承压,通胀率升至1.6%,失业率徘徊在3.4%,台风灾后重建缓慢引发民众不满。面对这些,赖清德却将资源倾斜军购,强化所谓不对称防御,岛内社会负担加重,与民众追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背道而驰。更棘手的是,美方态度的转变。7月29日,外媒爆出特朗普政府拒绝过境请求,分析指出这是为美中贸易谈判让路。赖清德办公室随即宣布暂无出访计划,表面低调,实则被动。特朗普的交易思维,让台湾从“盟友”滑向“筹码”。历史上,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曾将台湾军售与大陆谈判挂钩,这次重演旧戏,赖清德当局的依赖策略暴露风险:一旦成本过高,美方随时调整。 不同于拜登时代的战略模糊,特朗普2.0版更注重高效率、高风险的边缘策略。通过军售换经贸让步,将台湾问题嵌入中美博弈。5月14日,特朗普曾暗示台湾可作为谈判筹码,引发岛内“疑美论”升温。赖清德当局虽加码“抗中保台”,但国际空间持续缩小。外交上,友邦减少,经济上,半导体产业虽获美方青睐,却面临保护主义壁垒。特朗普访华计划虽暂定10月或11月,但已促使华盛顿冷却台美互动。赖清德执政满意度重挫,最新民调显示下降5.8个百分点,岛内蓝白阵营形成反对联盟,进一步削弱其施政基础。这种困境,不是一时之痛,而是长期依赖美方的必然结果。 大陆方面,对台海局势保持战略定力。面对赖清德“台独”路线,大陆坚定划红线,同时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多项惠台措施出台,鼓励台商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吸引青年北上创业。军事上,常态化巡航和演练,形成有效威慑。特朗普的访华举动,虽带来短期波动,但台海走向取决于两岸内在动力。大陆强调和平统一诚意,但绝不留分裂空间。赖清德若继续逆势而行,不仅难获国际支持,还将损害台湾民众福祉。岛内经济民生议题亟待解决,却被“穷兵黩武”拖累,民众对当局信任度下滑。特朗普政策调整,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台北的孤立与被动。 赖清德当局的应对,陷入卖台求荣的死循环。为维持美方援助,台北签署更多军售协议,F-16升级项目加速,预算缺口扩大。岛内议会辩论激烈,税率上调引发街头不满。但这些举措,无法逆转美中接近的趋势。特朗普7月26日表示,不会9月访华,但争取10月或11月成行,商务部回应中方态度一贯,希望相向而行。赖清德团队尝试游说美民主党议员,却获冷淡回应。国际场合,台北席位减少,外交挫折频现,如顾立雄会晤被临时取消。这种局面下,赖清德路线越发狭窄,只能通过让步换取零星支持。长远看,台湾安全寄托美国,充满不确定性,民众福祉成最大受害者。 特朗普访华进程推进,标志着中美关系新阶段。9月10日,空军一号降落北京,特朗普率团讨论关税减让和投资协议,换来大陆部分合作承诺。这次访问,避免了台美高调互动,体现了交易逻辑的效率。赖清德当局被迫调整,加大防务投入,岛内分裂加剧。蓝绿阵营在议会对抗,预算案通过后,经济压力传导基层。大陆稳步推动交流,青年创业园开园,台籍申请者增多。军事演习保持常态,舰艇巡弋海峡。赖清德任期内,这种依赖模式深化,“台独”企图渐趋瓦解。历史大势下,国家统一不可逆转,任何分裂行径注定失败。
“台独”天塌了,特朗普为了顺利访华,给赖清德下了一道死命令,赖清德没有想到,特朗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9-17 02:41: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