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特朗普一直想逼全球和中国脱钩,让中国经济崩溃。可特朗普算来算去却漏了一步,没

湖锦行 2025-09-16 12:19:05

其实特朗普一直想逼全球和中国脱钩,让中国经济崩溃。可特朗普算来算去却漏了一步,没料到制造业回流还没影,科技泡沫倒是先吹大了。中国没事,美国反倒自己先出问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特朗普,他认为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威胁”到美国,只要让全球企业远离中国,中国经济就会失去增长动力,而美国制造业能借此回流,重拾“霸主地位”。 2018年起,他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最高达25%;又通过政策施压,要求苹果、三星等企业将工厂迁出中国,甚至威胁对不配合的企业加征额外税收。 在他的设想里,这会是一场“一边倒”的施压,美国掌握规则制定权,全球企业只能顺从,中国只能被动接受脱钩后的衰退。 可现实很快偏离了剧本。关税加征首年,美国消费者就率先感受到压力:从家具到电子产品,进口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5%,美国商会测算,当年消费者和企业因关税多支出超400亿美元。 更尴尬的是“制造业回流”承诺的落空,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至2020年,美国制造业新增岗位不足50万个,远不及“百万级”的预期。 不少企业尝试将工厂迁到越南、印度,却发现当地缺乏中国成熟的产业配套。 比如苹果在印度的代工厂,因零部件供应不足、工人技术不达标,产能始终跟不上,最后还是得依赖中国工程师远程调试,产品故障率比中国工厂高3倍。 中国这边,并没有像特朗普预期的那样陷入“经济崩溃”。相反,脱钩压力倒逼出更强的韧性: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在芯片受限后,加速自主研发。 2024年国产14nm芯片量产率突破90%,5G基站全球占比仍超60%;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一边巩固国内市场,一边开拓东南亚、墨西哥新市场。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超越福特、通用,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品牌;光伏、储能产业更是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全球70%以上的产能。 欧洲多国即便嘴上喊着“减少依赖”,实际仍从中国进口80%的光伏组件。 2020年签署的RCEP协定,让中国与东盟、日韩等15国形成更紧密的贸易圈,2024年区域内贸易额突破3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也持续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能源贸易额五年增长2倍。这些合作不是“被迫应对”,而是基于互利的主动选择。 东南亚国家需要中国的基建技术,欧洲需要中国的新能源产品,非洲需要中国的制造业经验,这种基于需求的绑定,远非美国的“施压”能切断。 2021年美国通胀率飙升至7%,创40年新高;美联储被迫连续加息,导致美股科技板块剧烈震荡,特斯拉、苹果市值曾单月蒸发超2000亿美元。 这些科技企业看似依赖美国市场,实则供应链与中国深度绑定,脱钩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了股价波动的“隐形炸弹”。 这场脱钩闹剧的本质,是特朗普误判了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产业链的形成不是“谁强谁主导”,而是“谁能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合作”。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不是靠“低价竞争”,而是靠多年积累的技术工人、完善的配套体系、庞大的市场消化能力。 美国的困境,也不是“中国的竞争”,而是逆全球化政策与自身产业空心化的矛盾。2024年的全球经济数据已经说明:脱钩不是“选择题”,而是“错题”。 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切断互利合作后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强行切割赢得未来。 如今再看特斯拉得州工厂里的中国零部件,或是苹果印度工厂里的中国工程师,就能明白:全球化的链条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剪断”只会让自己失去平衡。 特朗普的脱钩计划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中国“太强”,而是因为他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共赢,逆趋势而行,终将被趋势反噬。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0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