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了!”11日报道,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值了37万来玩游戏,家长得知后,起诉游戏公司要求返回所有金额,然而对方却指责男孩父母没有好好看管孩子。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广州初秋的一个上午,做服装批发生意的陈女士匆匆赶到银行,准备取一笔货款给供应商。 可当柜员报出账户余额时,原本该有近40万的活期账户,只剩下不到3万。“是不是查错了?” 她反复确认,直到看到打印出的交易明细,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像针一样扎进眼里:几乎每天都有几笔流向某游戏公司,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一年半下来,累计552笔,总金额竟达37万。 陈女士第一时间想到了14岁的儿子小李。最近半年,小李总抱着她的手机玩游戏,有时晚上躲在房间里,说“查学习资料”,却常常到深夜才关灯。 她拽着儿子问起转账的事,小李才低着头承认:“我知道你的支付密码,每次趁你看店、爸爸跑物流的时候,就拿手机充钱买装备……” 原来,陈女士平时转账时没避开孩子,支付密码设的是家里的门牌号,指纹支付也一直开着,小李早就记熟了,他以为“每次花得少,爸妈不会发现”,却没料到日积月累的金额会如此多。 这些钱,是陈女士和丈夫起早贪黑攒下的,每天凌晨4点去批发市场进货,晚上10点才关店,原本计划用来扩大店铺,如今却成了游戏里的虚拟皮肤和装备。 陈女士带着转账记录找到游戏公司,要求退还全部金额。 可对方的回应让她更寒心:“账号用的是您的身份证实名注册,所有操作都视为成年人行为,我们已经履行了防沉迷义务,不能全额退款。” 无奈,陈女士将游戏公司告上了法庭。法官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552笔充值的时间高度集中在周末、晚间和节假日。 正是小李不上学、家长最忙的时段,完全符合未成年人的作息规律。最终,法院判决游戏公司退还12万元。 如今,很多家长像陈女士一样,被生计裹挟着忙碌,却忽略了支付安全的“小事”,密码设置简单、指纹支付不设防、长期不查账户流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疏忽,却给了孩子可乘之机。 有人说“陈女士太粗心,37万少了都没发现”,可谁又能体会,夫妻俩每天忙着进货、理货、对账,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哪能时刻盯着银行账户? 也有人指责“游戏公司只认钱”,可如果家长能多上点心,管好支付工具,是不是就能避免这场损失? 对家长来说,再忙也要守住“支付安全线”:密码别用简单的生日、门牌号,尽量开启银行短信提醒,定期查看账户流水,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让他们明白“虚拟装备换不来真金白银”。 对游戏公司而言,不能只盯着利润,要真正把防沉迷落到实处,每次充值强制人脸识别,对异常交易触发预警,从技术上堵住漏洞。 对社会来说,也该多普及网络安全和理财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挣钱不易,花钱有度”。 在数字支付越来越便捷的今天,“监护”不再只是看住孩子的人,更要管好身边的支付工具。 “责任”也不只是某一方的承担,而是需要所有人一起,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 冀时
“大意了!”11日报道,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值
湖锦行
2025-09-16 11:19:11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