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亲女儿都算计!”2007年,北京一对夫妻为女儿买了一套价值1160W的房产,作为女儿未来的生活保障。多年后夫妻感情破裂离婚,丈夫在离婚后瞒着妻子,偷偷以监护人的身份将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并转手将其倒卖。女儿成年后才得知此事,之后女儿将父亲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今年9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桩让人五味杂陈的案子,亲生父亲竟然把女儿名下价值千万的房产,悄无声息地“送”给了自己。这事儿听起来匪夷所思,却真实上演了。
时间拨回二十一世纪初的 2001 年,一段故事的序幕,恰是在这时缓缓拉开。缘分让王先生与张女士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转年,他们的小家庭便迎来了可爱的新成员 —— 女儿王粒。
为了给女儿一份长远的保障和关爱,夫妻俩在2007年花了1160万买了套房,房本上只写了当时年仅五岁的王粒一个人的名字,这套房产从一开始就板上钉钉是女儿的个人财产。
只可惜这份顺遂未能长久,转眼到了 2016 年,这对夫妻之间的分歧与摩擦不断累积,曾经的温情渐渐消磨殆尽,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这段婚姻,选择以离婚画上句号。
经相关判决,女孩的抚养权最终确定由其父亲王先生行使。在处理财产分割事宜时,由于案涉房产的产权已明确归属于女儿,因此在划分夫妻双方共同财产的过程中,该房产并未被纳入考量与处置范围。
谁都没料到,那本还带着油墨温度的离婚证刚放进抽屉,王先生心里便悄然滋生出了不轨的念头。
他利用自己是女儿法定监护人的便利,竟然自己代表女儿,跟自己签了一份赠与合同,把这套房子无偿“送”给了他自己。为了让这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他甚至还伪造了女儿的签名。
接着,他火速办完了过户手续,房子顺利转到了他的名下,然后转手就给卖了。整个过程,当时才14岁的王粒和她的妈妈张女士完全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时间一晃就到了2023年,王粒已经长大成人。她在去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查信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自己名下的那套千万豪宅,竟然凭空消失了!
循着蛛丝马迹层层深挖,当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时,她彻底愣住了 —— 那个在幕后操纵所有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给予她生命的父亲。
这个晴天霹雳让王粒无法接受。在母亲的劝说和支持下,她最终决定用法律来讨回公道,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了法庭。她的诉求清晰且直接:一方面要证实那份赠与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还需让父亲对 1160 万元的售房款承担赔偿责任。
法庭上,王先生辩解说,卖房是为了给女儿凑留学费用,也是因为离婚后自己经济压力大,这么做都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但张女士当庭反驳,说他离婚没几天就急着过户卖房,根本就是想把女儿的财产据为己有。
法院最终没有采信王先生的说法,因为他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钱花在了女儿身上。法院认定,这套房子自始至终都是王粒的个人财产,父亲作为监护人,非但没有保护女儿的利益,反而严重侵害了她的合法权益。
经一审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案涉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未获认可,法院判令王先生需向其女儿支付 1160 万元作为赔偿。
面对一审法院给出的裁判结果,王先生明确表示不予认可,紧接着便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了上诉。
然而,二审法院在完成案件审理工作后,最终出具裁定,不仅驳回了王先生提出的上诉请求,同时也维持了最初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内容。现在,这个判决已经正式生效了。
这个结果对王先生来说,代价是惨痛的。他不仅要还钱,更重要的是,他彻底失去了女儿的信任,亲手把父女关系推向了决裂的边缘。
他大概觉得,女儿年纪尚幼,要么根本察觉不到异样,即便察觉了,也没能力反抗。可他没料到,法律最终化作一记重拳,让他为自己的算计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起案件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监护权是责任,不是侵占财产的工具。血缘亲情再深,也不能越过法律的红线。法院的判决守护了王粒的权益,也向全社会宣告:法律对未成年人财产的保护,是坚决而毫不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