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学者:美政府应收起关税“大棒”,想要“一鱼两吃”只能是幻想
在一个贸易早已将世界多数角落紧密编织在一起的时代,一种令人费解的景象正在上演。
曾经那个几十年如一日,高举全球自由贸易大旗的坚定捍卫者,如今却调转船头,在全球范围内挥舞起了关税的“大棒”。
这番操作,简直就像是亲手拆掉自己辛苦搭建的房子。几乎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什么妙计,而是一场注定没有赢家的双输游戏,最终只会拖累全球经济。
他们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倒是挺响亮,比如所谓的“对等关税”。但你仔细一瞧,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回事,政策的实际执行和对等原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另一个说法是为了“填平”和某些国家的贸易逆差。可问题是,贸易赤字这东西,本身就不是洪水猛兽,它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就拿钢铁贸易来说吧,这事儿再清楚不过了。这个国家从别处进口钢铁,因为原产地的人工成本确实有优势。
进口来的钢铁,大部分成本就是材料本身。然后呢?他们拿过来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转手就变成了汽车或者其他更值钱的商品。
过去,他们就是靠着这种模式,在全球化分工里吃尽了红利。这早已是一套运转成熟的体系,每一环都能让参与其中的各方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
敲定这类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政策,于情于理,每一个秉持责任担当的执政主体,都该先行开展周全细致的调研分析与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但很明显,这次他们并没有。
针对这一议题,官方人士的表态曾出现过截然不同的说法,这种前后相悖的情况实在反常,也让公众难以理解其中逻辑。
后来他们干脆不藏着掖着了,直白地说,加关税就是为了两件事:一是增加政府的钱袋子,二是“鼓励”制造业回流本土。
这逻辑就有点意思了。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想,长期来看,它要么把生产线搬回这个国家,要么就硬着头皮交高额关税继续出口。
政府想“一鱼两吃”,既收税又让企业回家,这怎么可能?企业又不是傻子。这种想法,说白了就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策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该国这些年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通货膨胀,而关税无疑会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普通民众已经开始为此感到忧心忡忡。很显然,这不是一种对民众负责任的政策。
可以预见,随着负面影响的显现,这套组合拳将会在国内激起越来越广泛的反对声浪。
希望这个国家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能清醒地看到其中的危害,团结起来,用更清晰的立场和更明确的态度,对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说“不”。
以上观点,来自一位BI挪威商学院的战略学教授,相关内容刊载于《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