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污了那么多钱,花得完吗?”谁料和珅说了一句话,让皇帝当场愣住。
一七九九年的寒冬,阴冷刺骨的狱室中,刚登基不久的嘉庆皇帝亲自提审被铁链缚住的和珅,他目光锐利,开口便抛出一个直击要害的疑问:“你聚敛了这般巨额财富,这辈子当真能尽数用得完?””
这个问题背后,是整个帝国对这位权臣的最终审判。
和珅的回答却让嘉...庆帝当场愣住,他平静地反问,若说这些财富大半并非为己,皇帝可信?一句“奴才的钱,就是主子的钱”,让嘉庆帝握着东珠朝珠的手指都猛地一顿。这串珠子,正是从和珅那堆积如山的财宝中抄没而来的。
查抄的清单令人咋舌。白银,有的史料记载是二亿三千万两,有的则说是惊人的八亿两。无论哪个数字,都足以让国库相形见绌,前者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后者更是高达二十年。
库房里堆满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从金饰、东珠到翡翠摆件,无一不彰显着主人曾经的滔天权势。
这笔巨额财富的背后,藏着一个帝国的隐疾。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六下江南、修建圆明园西洋楼、举办千叟宴,哪一样不是吞金巨兽?
早在乾隆四十五年,平定战乱与修建行宫就已掏空了国库,户部账本上空空如也。
面对皇帝的奢靡需求,满朝文武要么哭穷,要么冒死劝谏。只有和珅站了出来,他总有办法搞到钱。这些钱从何而来?
和珅对嘉庆帝坦白,一部分是从富庶的盐商和藩王手里“借”来的,为了还钱,他只能在漕运、关税上动脑筋,其中的账目自然不清不楚。
嘉庆帝一直以为父皇的开销都由国库承担,从未想过背后还有如此灰色的运作。和珅解释,若事事都走户部的规矩,十个折子九个会被以“国库不足”驳回,谁又敢去承受乾隆帝的雷霆之怒呢?
而乾隆帝对和珅的这些手段并非一无所知。和珅侍君之周详,素来无微不至。
昔年帝驾偶有咳逆,其未等圣上口谕,便已躬身捧上洁器以承痰唾;又一回,帝王闲谈间言及御膳所供鹿肉鲜度欠佳,不过一夕之隔,产自关外的活鹿便已被快马送至御膳房,确保次日御馔得享最新之味。
这种超越君臣的亲密与信任,换来了皇帝对他敛财行为的极大纵容。
和珅的崛起之路,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他生于1750年一个没落的满洲家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靠着继母拉扯长大。
他曾自述出身寒微,冬天连件厚衣裳都没有,饿肚子是常事。若不拼命往上爬,恐怕早已饿死街头。
他在咸安宫官学刻苦用功,精通满、汉、蒙、藏多种语言文字,课余时间埋头背书直到天黑。十八岁时与直隶总督的孙女成婚,为他织起了一张宝贵的关系网。
从一个小小的宫门侍卫做起,凭借一次在乾隆帝背诵《论语》时deftly接话,让他走进了皇帝的视野。
他能力出众,掌管布库能让存量增加三成,奉命去云南查办封疆大吏李侍尧的贪腐案,两个月就利落结案。
凭借这份耀眼的功业,他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最终跻身军机大臣之列,成了帝王眼中最可倚重的近臣。
他的敛财手段也确实五花八门。他首创“议罪银制度”,让犯错的官员交钱免罪,这些罚金名义上进了内务府,实则大部分进了他的私囊,他每年能从中抽取七成。
他在京城开了七十五家当铺、四十二家银号,控制南北商路,设卡收费,甚至敢截留王公进贡的马匹转卖牟利。
然而,在和珅的辩解中,这些财富有着另一层用途。他府里那对三尺高的玉如意,本是为乾隆六十大寿准备的;那尊金佛,也是打算献给皇帝的。
他的商铺田产,一半收益用来打点宫中太监宫女,另一半则悄悄填补了乾隆帝那些“不体面”的私人开销。他暗示嘉庆,这些事,先帝心知肚明,只是需要有个人来背这个骂名。
乾隆帝驾崩仅三天,嘉庆帝就迫不及待地将和珅投入大牢,并公布其二十条大罪,从擅权贪污到阻挠军务,桩桩件件都指向死路。
依律条,此人本应受凌迟之极刑,以儆效尤。然嘉庆皇帝念及他曾是先朝倚重的老臣,念其一生为官尚有旧功,终是法外开恩,特赐自尽之途,使其能留得一具完尸,免去了死后尸骨无存的凄惨结局。
正月十八之辰,和坤系于囹圄,援笔书就绝命之诗,句云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诗成之后,遂自绝于囹圄之中,魂归尘寂。
他的长子丰绅殷德,虽是乾隆帝十公主的额驸,也只分得少量财产,生活日益困窘。
民间流传的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并非空穴来风,从这位权臣家中查抄的巨额资财,确实在一段时期内为捉襟见肘的清廷财政注入了强心剂,暂时化解了迫在眉睫的资金困境。
但白莲教起义的战火仍在燃烧,巨额的军费开支让这笔横财很快见了底。嘉庆朝的财政,依旧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