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迅速精准反击!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报道:“中美在马德里进行会谈前交锋,自美国将23家中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引起中国不满后,中国商务部也宣布,针对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对华采取的关税、出口限制及投资禁令等措施,正式发起反歧视调查。” 2025年9月的马德里,本应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缓和的见证地。 然而就在第四轮会谈开幕前48小时,美国商务部突然挥舞制裁大棒,将23家中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瞬间让谈判氛围降至冰点。 这次美方的制裁清单堪称“精准打击”,除了13家半导体企业外,还首次将生物技术、航天遥感、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中国企业纳入其中。 熟悉中美博弈的人都清楚,这已经是美国今年第三次在谈判前玩“制裁把戏”。 3月、7月的会谈前,类似的剧本都曾上演。 美方给出的理由依旧是老掉牙的“国家安全”,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想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的政治操弄。 尤其在当前美国国内经济压力陡增的背景下,这种操作更像是转移矛盾的权宜之计。 中方的回应速度之快、力度之准超出不少人预期。 商务部不仅宣布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瞄准的正是TI、ADI等美企在华的“现金奶牛”产品。 这些广泛用于汽车和工业系统的芯片占其在华销售额的三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反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依据今年3月刚实施的《反外国制裁法》细则展开,标志着中国的反制已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美方的制裁算盘其实打得并不精明。 从国内看,9月本是大豆丰收季,可美国农民却面临对华新订单“清零”的窘境。 往年这个时候中国早已订下全年六成的采购量,如今巴西大豆凭借价格和物流优势几乎垄断中国市场。 通胀数据也不乐观,8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9%,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让普通民众怨声载道。 试图通过对华强硬转移这些矛盾,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 在国际上,美国想拉拢盟友围堵中国的计划也屡屡碰壁。 德国新任总理默茨虽然嘴上喊着“去风险”,却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德合作是德国经济的定心丸”。 毕竟中德贸易额高达2470亿欧元,没有企业愿意为政治操弄买单。 日本车企则更惨,美国加征的17.5%汽车关税让其本财年损失超900亿元人民币,丰田等企业不得不降价保市场,这让日本在对华态度上更趋谨慎。 中方的反制策略其实暗藏深意。 选择模拟芯片作为突破口,既因为这个800多亿美元的市场中国已具备国产替代能力。 也因为这是美国少数还能从对华贸易中获利的高科技领域。 更关键的是,通过法律化、常态化的反制手段,中国正在重塑中美博弈的规则。 你打你的“制裁牌”,我守我的“合法权”。 数据显示,在美方多轮制裁压力下,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已从不足10%提升到16%,这种技术突破才是最硬的底气。 如今的马德里会谈蒙上阴影,但这恰恰反映了中美博弈的真实写照,一边谈判一边施压成为新常态。 美方想通过“小院高墙”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却发现自己陷入“制裁越狠、替代越快”的悖论。 中方则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用精准反制和技术创新打破围堵。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单一领域的较量,而是关乎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 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会在“边打边谈”中持续拉锯。 美方若不改变“既要遏制又想获利”的矛盾心态,其盟友体系只会更加松散,国内经济压力也将不断累积。 而中国只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通过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依靠技术创新夯实根基,就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主动。 毕竟,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需要合作而非对抗,这才是马德里会谈本该追寻的正道,也是所有理性观察者的共同期待。 信息来源:新华网2025-09-13发布:中国机电商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在集成电路领域对华采取一系列禁止和限制措施
大快人心!我们对美国进行反制,美国的行为,我们决不惯着!在中美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