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然后问刘彻:你想当天子吗?景帝本以为小刘彻会说想,谁知道,刘彻稚声稚气冒出一句:这事由天不由我,儿只想天天待在宫里,陪着陛下,不敢偷懒,忘了做儿子的本分。这话说得,景帝直接愣在当场,像是被雷劈了似的。才几岁的小孩儿,咋就这么会说话? “由天不由我”,究竟会引发怎样的未来? 公元前150年,数月前,一场震动朝野之事刚刚平息。 景帝力排众议,废黜了原太子刘荣,将他贬为临江王,刘荣生母栗姬失宠被幽禁冷宫。 这场废立风波,表面看是太子“懦弱”及栗姬失德,实则牵涉更深层的权力与景帝对身后事的隐忧。 储位虚悬,令景帝寝食难安。 他深知,其余皇子背后各自盘踞着不同的外戚势力,窦太后、长公主刘嫖等亦对储君人选虎视眈眈。 一个寒风凛冽的午后,景帝独坐于宣室殿。 案牍之上,奏章堆积如山,他却无心批阅。 废黜长子刘荣带来的复杂心绪,夹杂着身后事的忧愁,让他喘不上来气。 为了刘氏江山的长治久安,他必须狠心割舍。 此刻,他迫切需要一个能暂时忘却烦忧的慰藉。 于是,他召见了自己最年幼的儿子,时年七岁的胶东王刘彘。 这孩子由低调的王美人所生,聪颖活泼,深得景帝喜爱。 因为年幼,景帝从未将他纳入储位候选位。 殿门被推开,小小的身影步入殿堂。 刘彘规规矩矩地行礼,景帝抬眼望去,只见幼子小脸圆润,眼神十分清澈。 他招手示意孩子近前。 刘彘慢慢的走到御座前,仰头望向父亲。 或许是疲惫下的心血来潮,或许是帝王心术的微妙试探。 景帝俯下身,看着幼子清澈的双眼,竟然用一种开玩笑的语气问道:“彘儿啊,告诉父皇,你可曾想过将来也坐在这龙椅之上,成为天子?” 此言一出,侍立两侧的老宦官们瞬间将头埋得更低。 天子之位,九五之尊,岂是能如此轻率询问? 尤其是在这储位空悬、人心浮动的敏感时刻! 景帝问完,有些紧张,因为他预想了几种孩童可能的反应。 懵懂无知地说“想”,或诚惶诚恐地说“不敢”,皆在情理之中。 然而,刘彘的反应完全超出了景帝的预判。 他挺直脊背,沉稳地回应道:“父皇,能否成为天子,此乃天命所归,非儿臣所能置喙。儿臣心中所愿,唯是日日侍奉于父皇左右,于宫苑之内专心读书习礼,恪守孝道,谨遵父皇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忘却为人子之本分。” 话音落下,景帝脸上那抹温和笑意,骤然僵住。 他难以置信地盯着眼前这个身高尚不及他胸口的幼子。 这孩子才多大? 仅仅七岁! 寻常人家的孩童,此时都在玩泥巴,或者玩游戏。 可他口中吐露的话语,“由天不由我”,便将那足以引发血雨腥风的至尊之位,巧妙地推给了虚无缥缈的“天命”,不动声色地撇清了自己对权力可能存在的任何觊觎。 紧接着,他转而强调侍奉父亲、勤学守礼、恪尽孝道,这番滴水不漏、深谙君臣父子纲常之道的回答。 这话拿捏的太精准了,简直堪比在朝堂宦海中沉浮数十载的老辣政客! 景帝下意识地攥紧了龙椅的扶手,这孩子、这绝非凡童所能言! 背后是谁在教导? 是那位看似与世无争、温婉娴静的王美人? 还是她背后那些看似低调、实则深藏不露的王氏外戚? 一个七岁稚子,心思竟能深沉敏锐至此? 景帝越想越觉心惊,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在这深宫禁苑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来自血脉至亲的、难以名状的深不可测与寒意。 这孩子,究竟是未经雕琢的稀世璞玉,还是令人心悸的妖异早慧? 刘彘说完话,恭敬地侍立原地。 景帝半晌才回过神:“好、好孩子,说得甚好。” 他挥了挥手,“下去吧,用心读书。” 刘彘依礼告退,消失在殿门之外。 随后,空旷的宣室殿内,只剩下景帝一人。 他反复思考着幼子那几句话,每思及此,便觉心惊肉跳。 这位掌控天下的帝王,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忌惮之心。 他疲惫地阖上双眼,倚在龙椅上。 立储之事,本就如履薄冰,如今因这七岁幼子的表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而刘彘,如同一颗突然闯入这盘关乎国本棋局的、分量不明的棋子,让他的父王感受到了的寒意。 数年后,当景帝最终下诏,立时年七岁的刘彘为皇太子,并为他更名为寓意“通达透彻”的“彻”时,不知他是否还会忆起宣室殿那个冬日午后? 通往帝王宝座的道路,从来荆棘密布,杀机四伏。 而彼时那个七岁孩童清澈眼眸深处所隐藏的,究竟是至纯至孝的赤子之心,还是早已洞悉了权力游戏残酷法则的惊世早慧? 这深宫迷雾中的真相,或许唯有流转不息的岁月,方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主要信源:(正观新闻——历史上的今天:汉武帝刘彻去世)
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然后问刘彻:你想当天子吗?景帝本以为小刘彻会说想,谁知道,刘
炎左吖吖
2025-09-13 10:46:28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