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李玫瑾: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

🌟3岁前,关系是教养的根基 · 李玫瑾教授强调,孩子3岁前,父母要亲自养育,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 孩子出生时,是脆弱而孤独的,养育者的回应,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 · 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得到满足,这样稳定而积极的关系,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 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心理学上称作“依恋” · 许多时候我们误解:父母天生拥有管教孩子的权力 · 可当孩子长大才发现:身份从来不是管教的关键,孩子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这种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愿意听从教导的源头 · 即:依恋才是教养的根基 · 如果父母错失了建立依恋的阶段,没和孩子进入亲密关系,那么教养会变成世上最难的事 ·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 孩子逃离、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 · 作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连接好亲子间的心理脐带,才能在成长中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 🌟6岁前,性格决定最终的成败 · 李玫瑾做客《圆桌派》说:6岁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12岁后,父母的话是垃圾 · 3-6岁是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 比如能对孩子说“不”,教会孩子理解和遵守规则 比如引导孩子分享和承担,让他懂得感恩和责任 比如接纳孩子的受挫情绪,耐心引导,打磨他的抗挫力 · 6岁前,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真的无关紧要,这些微弱优势很快会消失 · 唯有品质和习惯,才有贯穿时间的力量,经年累月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 🌟12岁前,价值影响孩子的定位 ·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备学霸属性,有的孩子却风景在别处 · 即便付出同等努力,有时也无法获得相同表现 · 父母应甄别个性,帮孩子发现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自我的定位 · 但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压力中无法喘息 · 与其盯着不足,不如鼓励孩子发扬长处,找到兴趣所在 · 抛开所有技巧和手段,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来自父母养育中一点一滴的投射 · 养育很难,很费心。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对风雨和诱惑时,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