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表示,在中美贸易谈判进展甚微之际,中方正采取一种新立场:保持对话,但基本不让步。这一立场从贸易谈判团队关键成员李成钢最近对华盛顿的访问中可见一斑。 李成钢此次访问行程紧凑,会见对象涵盖美国财政部、商务部等核心部门,还与美国企业及商会代表展开对话。议题设置上,关税、技术出口限制、农产品贸易等关键领域均被纳入讨论范围。这种“全议题覆盖”的谈判策略,既展现中方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传递出“不回避分歧,但坚守底线”的明确信号。 从谈判节奏看,中方选择在华盛顿这一美方主场展开对话,本身便是一种策略性安排。自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达成关税“休战”协议以来,中美经贸磋商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从伦敦框架确立到斯德哥尔摩延展,再到此次华盛顿回合,谈判地点随议题深化逐步向核心决策层靠近。这种变化反映双方对沟通渠道稳定性的重视,也为后续技术性磋商提供可预测的时间窗口。 美方近期面临的内外压力,为谈判增添新变量。9月6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投票结果维持下级法院判决,认定特朗普政府对多国加征的大部分关税违法,并给出10月14日的生效缓冲期。 这一司法裁决引发连锁反应:媒体用“司法重挫”“致命打击”等标题描述其影响,而福克斯新闻则将相关报道置于经济版角落。司法与行政的博弈,折射出美国国内对贸易政策的分歧,也间接压缩美方在谈判中的操作空间。 中方此次提出的“撤销芬太尼议题加征的20%惩罚性关税”诉求,成为谈判焦点之一。据国内媒体测算,若该部分关税取消,美国对华总体关税有望从约55%降至35%,中国制造可恢复10至20个百分点的价格优势,对缓解美国通胀压力具有直接作用。这种“以具体议题换实质进展”的谈判逻辑,既避免陷入“全盘让步”的被动,又为美方提供可量化的合作收益。 技术出口限制议题上,中方未期待短期突破,但寻求在非敏感环节增加许可数量、在灰色地带设定合规标准。这种“做减法”的策略,旨在为双方企业创造可预期的运营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产业升级,正改变全球价值链收益分配格局,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升级使中国从原材料出口国转型为功能材料供应商,半导体制造装备领域的突破则降低外部技术封锁风险。这些结构性变化,为中方在谈判中争取主动提供技术支撑。 从日内瓦到华盛顿,中美贸易谈判已进入“深水区”。双方均意识到,单边主义政策成本远超预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制造业成本增加、农业出口受阻。 中国则通过市场多元化与核心技术突破,将对美贸易依存度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这种“压力测试”下的相互调适,促使双方更理性看待分歧,也为谈判注入“不恶化即进展”的现实逻辑。 当前,全球供应链仍面临地缘政治波动、技术标准分裂等挑战。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谈判进展不仅关乎双边利益,更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稳定。李成钢此次访问传递的信号清晰:中方愿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但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这种“守正出奇”的谈判智慧,或将为破解当前贸易僵局提供新思路。
外媒:中方用孙子兵法击败了特朗普《亚洲时报》9月8日刊文称,在中美竞争中,中方
【20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