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周如苹终于考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然而却未被录取。3年后,她与一位老同

文山聊武器 2025-09-09 17:49:44

1977年,周如苹终于考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然而却未被录取。3年后,她与一位老同学在朋友婚礼中相遇,不料老同学竟说:“你不来上学老师很不理解,猜想可能你是周培源的女儿,看不起我们学校吧!” 周培源1902年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乡绅家里,父亲周文伯爱搞实业创新,早年就试着用沼气点灯,母亲冯瑛出自中医世家。他小时候上上海万竹小学,十二岁转澄衷中学,1919年进清华高等科,1924年毕业去美国留学。先在芝加哥大学拿学士,再到加州理工读博士,1928年靠湍流理论论文毕业。 1929年回国,当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还管校务委员会事儿。1936年休假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讨班,跟专家们聊问题。二战时拒绝美国移民,回到昆明,随清华南迁,加入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物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大学当副校长和校长,推动物理教学改革,还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在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上出力,带出一批学生。他娶王蒂澂,生四个女儿:大女儿周如枚,二女儿周如雁,三女儿周如玲,四女儿周如苹。对孩子教育,他要求严,不让靠关系走捷径,强调自己动手学本事。 周如苹1948年左右出生,早年在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干技术活儿,1969到1974在北京五星啤酒厂劳动,1974到1978在研究所,1978到1999在中国科协学术交流中心上班。退休后,她管周培源基金会,当理事长和秘书长,搞科学普及和人才支持。周培源教育孩子注重做人,先学平视别人,再做学问,晚年还坚持去实验室转,指导研究生操作设备。 周培源家教影响深远,他不光教书,还教怎么面对挫折。周如苹那时候在纺织厂上班,每天干活儿累,但对上大学抱希望。1977年冬天,她成绩刚够线,家里邻居都知道这事儿,议论她要进大学门了。她等信件,等了几个月,从冬天到秋天,没动静。三年后,1980年春天,去朋友婚礼,遇到高中同桌。老同学聊起当年考试,说她没报到,系主任办公室里念叨好几天,怀疑周培源家闺女嫌学校差。 她听后回家告诉父亲,周培源查档案,发现通知书寄到纺织厂。那时厂子改制,老收发员退休,新临时工把信塞废纸堆,就这么黄了。周培源气,但坚持不托关系补名额。他觉得读书不一定进大学,自己在美国念书时靠啃图书馆书本事。周如苹后来买大学教材自学,在夜校当助教,教工人物理知识。周培源有次去听课,夸她讲得通俗。这事儿反映出当时邮寄系统不靠谱,厂里管理乱,但周家不走后门,靠自力更生过关。 周培源对子女影响不止于学业,他拦着三女儿周如玲走公派留学,家里凑钱让她去美国深造,把积蓄和银元换美元。他待人平等,路上遇教授或锅炉工都打招呼。有次校车司机迷路,拉他转两小时,他不恼,还请吃炸酱面。他教学生做学问先做人,眼睛别只往上看。周如苹自学后,在夜校教牛顿定律,周培源听完夸她比自己在西南联大讲得还接地气。周培源晚年得帕金森,手抖拿不住笔,每周还去实验室,看研究生弄粒子加速器,敲拐杖提醒爱护设备,像对自家闺女一样。周家四个女儿各有出路,大女儿搞科研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女儿在出版社当总编,三女儿在美国开中医诊所,周如苹五十岁考上在职研究生。逢年过节,姐妹聚书房,聊那封丢了的通知书,周培源摸旧教材点头,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北大档案馆存他教学笔记,新生名册上有周如苹名字,备注未报到,这成校史段子。老教授们茶余饭后感慨,周家家风经得起风雨。

0 阅读:63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