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结果合作至今没看到,才发现成美国“反华”势力的牺牲品…… 2021年夏天,立陶宛政府以“民主价值观”为名,在维尔纽斯为台湾当局设立非官方机构。这一举动直接触碰中国核心利益,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将双边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召回驻立大使,并对立陶宛对华出口实施全面限制。 数据显示,2023年立陶宛对华贸易额较危机前暴跌67%,原本占据其出口总额5%的中国市场几乎归零。立陶宛企业首当其冲,朗姆酒、木材等传统出口商品因失去中国订单大量积压,部分企业被迫裁员或破产。 面对经济寒冬,立陶宛政府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承诺的“芯片产业转型”。2023年初,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与立陶宛科技巨头Teltonika签署1400万欧元合作协议,宣称要在维尔纽斯建设五座芯片工厂,引入8英寸晶圆生产线,并承诺创造6000个高薪岗位。 立陶宛政府为此划出55公顷土地,规划建设高科技园区,甚至将该项目视为“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实现经济独立”的关键棋子。 然而,现实很快击碎了幻想。2024年11月,Teltonika突然宣布暂停工厂建设。公司创始人鲍科施提斯在领英上披露,立陶宛政府承诺的电力供应迟迟无法到位——项目需要63兆瓦电力,但配电中心建设因官僚程序拖延两年未完成,同时规划中的工业用地因土地性质变更审批受阻,导致工厂无法按期开工。 台湾提供的8英寸晶圆技术比中国大陆落后十年,即便建成也难以参与全球半导体竞争。这场“芯片梦”最终沦为一场闹剧:35亿欧元投资计划搁浅,6000个高薪岗位化为泡影,立陶宛连半导体产业的门槛都没摸到。 与此同时,美国承诺的“支持”也显露出虚伪本质。2025年3月,台积电宣布在美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新建三座晶圆厂。这一决策背后,是美国政府以关税威胁和补贴诱导的强硬手段——特朗普曾公开警告,若不在美国生产芯片,将对台湾进口产品加征25%至50%关税。 台积电的“美国优先”战略,与立陶宛的“芯片空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获得美国政府66亿美元补贴和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订单,后者则连电力供应都难以保障。 立陶宛的困境,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炮灰命运”。为迎合美国“反华”战略,立陶宛不仅牺牲了对华经济利益,还陷入东西方对抗的漩涡。 2025年1月,新任总理帕卢茨卡斯试图修复对华关系,却在一个月后突然变脸,将中国定义为“安全威胁”,并驱逐中国外交官。这种反复无常的立场,暴露出立陶宛政客在大国博弈中的短视与投机——他们既想从美国获取安全保障,又幻想通过台湾问题刷存在感,最终却落得经济受损、外交孤立的双重代价。 如今,立陶宛的悔意来得有些迟。2025年7月,中国外交部重申立场:恢复双边关系的前提是立陶宛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纠正“台湾代表处”等错误行为。但立陶宛国内政治分裂严重:社会民主党主张务实修复对华关系。 保守派仍坚持“反华”立场,而普通民众则因生活成本飙升(2025年通胀率达12%)对政府政策怨声载道。这场持续四年的外交闹剧,最终让立陶宛明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任何投机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立陶宛的遭遇,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当政治操弄凌驾于经济理性之上,当小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所谓的“价值观外交”终将反噬自身。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立陶宛的“芯片梦”破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美媒披露: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一致认为:只有赶快解决中国,让中国老老实实坐在奴隶和佣
【202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