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今天报道:“美国拦截从中国向墨西哥贩毒集团运送的货物,查获史上最大宗毒品前体

鉴清评趣 2025-09-07 12:38:07

美媒今天报道:“美国拦截从中国向墨西哥贩毒集团运送的货物,查获史上最大宗毒品前体化学品。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检察官珍妮·皮罗表示,这批货物包含164880公斤的苯甲醇和151560公斤的N-甲基甲酰胺。苯甲醇是一种用于制造药品的溶剂,而N-甲基甲酰胺则是另一种液态有机溶剂。” 美国缉毒局(DEA)特意在德克萨斯州帕萨迪纳港召开新闻发布会,检察官珍妮·皮罗手持检测报告强调:"这是美国历史上截获的最大规模毒品前体走私案。" 她特别指出,桶内包含16.488万公斤苯甲醇和15.156万公斤N-甲基甲酰胺——前者是常见医药溶剂,后者用于合成塑料,单独看都是合法化工品,但混合后却能成为冰毒生产线上的关键原料。 追踪行动的细节堪称谍战大片。DEA通过分析西纳罗亚集团近三年的交易记录,发现其前体采购量突然激增300%。 情报显示,该集团在墨西哥西北部建立了三座地下化工厂,每座工厂每日可产出200公斤冰毒。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工厂的冷却系统用水量异常,竟与当地居民区持平,说明其产量远超官方预估。 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一个注册在巴拿马的空壳公司,其银行账户在过去18个月内向中国12家化工企业转账超2亿美元。 这些资金流最终指向上海某化工园区的两家企业——它们持有合法的苯甲醇和N-甲基甲酰胺生产许可证,但出货记录显示,近半年有7批次货物在运输途中突然更改目的地,从东南亚转向中美洲。 "这就像玩拼图游戏。"参与调查的DEA特工透露,"我们先是发现墨西哥港口卸货时间异常,接着追踪到货轮GPS信号在公海消失6小时,最后通过卫星图像锁定两艘改挂利比里亚国旗的货轮。" 当特战队员登船时,发现船员竟持有伪造的丹麦护照,而货舱温度控制在15℃——恰好是这两种化学品混合反应的最佳温度。 中国外交部在9月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不了解具体情况",但强调中国对易制毒化学品实行全球最严格的管控体系。 数据显示,中国自2019年起将18种非列管化学品纳入监管,2024年又新增9种,目前管控物质数量是联合国的2.3倍。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关就拦截了17起企图非法出口前体化学品的案件,涉案企业全部被吊销许可证。 这起案件暴露出跨国毒品供应链的复杂博弈。西纳罗亚集团采用"蚂蚁搬家"策略,将大额订单拆分为数百个小批次,每批货物价值控制在800美元以下以规避申报。 他们还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以"工业清洗剂""电子元件溶剂"等名义伪造贸易单据。更狡猾的是,该集团在墨西哥建立了自己的化工实验室,通过调整配方比例,使同一批化学品能同时生产冰毒和芬太尼。 美国国内对此反应两极。得克萨斯州检察长宣布将对涉案企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社会治理成本"。但民间调查机构"毒品政策联盟"指出,美国本土才是毒品泛滥的根源,2024年全美有10.7万人死于芬太尼过量,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中小城镇的人口。 该机构报告显示,美国消耗着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其医药代表在2010-2020年间向医生行贿总额超过20亿美元。 当皮罗检察官在发布会上暗示"某些国家在毒品供应链问题上发动未宣之战"时,她或许忽略了关键数据:中国化工产品占墨西哥进口市场的12%,而美国本土生产的同类化学品占比高达67%。这起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跨国犯罪的猖獗,更是毒品治理中"头痛医头"的困局。 这批被截获的化学品最终将在高温炉中焚毁,但由此引发的争论远未结束。当全球化让化工原料像水一样自由流动时,如何平衡贸易便利与安全管控?当毒品需求成为刚性市场时,打击供应端是否只是治标之举?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消费者对止痛药的随意使用中,藏在医药公司对处方药的过度营销里,更藏在那些因毒品破碎的家庭无声的哭泣中。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这场跨国缉毒行动背后的深层矛盾?

0 阅读:234

评论列表

用户24xxx97

用户24xxx97

2
2025-09-07 13:26

这货不坏好意。这两种化学品外交部早就辟谣了,TMD还在带节奏,举报这个狗日的

用户16xxx53

用户16xxx53

1
2025-09-07 13:17

美国很多州不是大麻合法化了吗?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