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亿美元!世卫一纸涨价令,中国摊牌:美国不填的坑,我们也不认。   这一回,世

天天纪闻 2025-09-04 17:38:24

42亿美元!世卫一纸涨价令,中国摊牌:美国不填的坑,我们也不认。   这一回,世卫组织倒好,一纸“涨价令”就把这笔账,要摊到各国头上,而明眼人也是一看就懂:这是想让其他国家替美国填那个烂窟窿,中国当然不能认这个冤大头。   世卫组织最近定下了未来两年42亿美元的预算计划,比上个周期一下子涨了20%。   事情得从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的“神操作”说起。这位前总统刚一重返白宫,就迫不及待签署行政令退出世卫组织,还顺带冻结了本该缴纳的2.3亿美元会费。   可明眼人都知道,美国这招“退群不买单”的把戏,醉翁之意不在酒。作为世卫组织最大的金主,美国过去每年承担着约18%的会费,突然抽身而退,直接导致世卫组织每年面临6.5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更绝的是,美国不仅自己不掏钱,还鼓动其他国家效仿,试图削弱世卫组织的全球影响力。   这招釜底抽薪让世卫组织措手不及。要知道,2024-2025年的预算周期里,美国已经拖欠了1.3亿美元的会费,2025年的缴费计划又被冻结,直接导致世卫组织在2026-2027年面临5.6亿至6.5亿美元的薪资缺口。   为了填补这个窟窿,世卫组织不得不祭出“涨价令”,将会费提高20%,把总预算推到42亿美元。但这看似合理的操作,实则是把美国留下的烂摊子转嫁到其他国家头上。   表面上看,124个成员国投票赞成预算调整,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世卫组织的支持。但这背后的暗流涌动不容忽视。   首先,预算调整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施《大流行协定》,这个旨在公平分配疫苗和药物的协议,本是全球卫生治理的进步。但美国退出后,协议的执行面临资金困境,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发达国家眼中的“接盘侠”。   更微妙的是,美国虽然退出,但仍试图通过舆论施压。特朗普政府一边拒绝缴费,一边指责世卫组织“缺乏透明度”,暗示其他国家不应承担更多责任。   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陷入两难:支持预算调整可能被视为替美国买单,反对则可能被扣上“阻碍全球卫生合作”的帽子。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支持世卫组织的核心职能,但绝不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埋单。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在2024-2025年已经承担了15.3%的会费,仅次于美国的22%。换句话说,美国退出后,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卫组织最大的出资国。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国进一步增加分摊比例,显然有失公允。正如外交部所言,世卫组织的作用应加强,但责任必须公平分担。   面对这场博弈,中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大流行协定》谈判,推动将监测范围聚焦于新发传染病,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履约负担。   另一方面,中国明确表示,美国留下的资金缺口应由其自行承担,其他国家没有义务为其单边行为埋单。这种态度在世卫大会上得到了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形成了“公平之友小组”的合力。   具体到行动上,中国采取了“定向支持”的策略。例如,中国认捐5亿美元支持《大流行协定》的实施,但这笔资金明确用于疫苗技术转让和供应链建设,而非填补美国的欠款。   同时,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实施抗疟项目,用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却避免陷入“大国全面责任”的陷阱。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中国对全球卫生治理逻辑的深刻洞察。在现行体系下,80%的世卫组织预算依赖自愿捐款,这种结构导致其容易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主张通过改革逐步提高会费比例,建立更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但前提是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必须履行应尽义务。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资金缺口和治理改革之间找到平衡。世卫组织已启动大规模裁员和机构重组,日内瓦总部的部门数量将减少一半以上,区域办事处也将进行“差异化调整”。   这种收缩可能影响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而《大流行协定》的实施又急需资金支持,形成了“越缺钱越难改革”的恶性循环。   这场预算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权力重构。美国的退出暴露了单边主义的局限性,而中国的立场则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话语权。正如《大流行协定》强调的,未来的全球卫生合作必须建立在公平、透明和尊重主权的基础上。   中国的态度不是对抗,而是推动责任的再平衡——既要确保世卫组织有足够资源履行职能,也要防止其成为个别国家转嫁责任的工具。

0 阅读:345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