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美元芯片订单瞬间锁死对华出口,欧盟把自己押上赌桌,而赌桌另一端,北京把制裁清单折成飞机稿,连夜加码国产光刻机。这场芯片领域的较量,现在看下来,欧盟怕是先把自己套进了死胡同。
去年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时还雄心勃勃,喊着要在 2030 年前把全球芯片市场份额从 9% 提至 20%,转头就跟着美国搞 "去风险",把 400 亿美元的芯片订单全锁死不卖给中国。这波操作看似强硬,实则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看看欧盟的家底。根据法案规划,欧盟掏出 110 亿欧元搞 "芯片联合事业群",想在先进制程、设备制造这些领域发力。
可现实是,欧盟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也就 10% 左右,设备制造占 23%,芯片设计才 8%,很多下游产业需要的芯片都没法自给自足。
更要命的是,德国汽车业 32% 的全球利润都来自中国市场,而汽车芯片恰恰是欧盟对华出口的大头。这就好比自己家粮仓还没堆满,就先把通往最大买家的门给焊死了。
欧盟跟着美国起舞,代价来得比想象中快。荷兰光刻机巨头 ASML 最有发言权,2023 年中国客户还贡献着近半销售额,可到了 2024 年,这个比例直接腰斩到四分之一。
2025 年业绩预期一下调,股价当天就暴跌 16%,创了 26 年来的纪录。ASML 前 CEO 温尼克早就警告过,"如果拒绝技术分享,中国就会自己开发,最后西方企业可能被甩在身后"。
这话现在听着格外讽刺,欧盟锁死订单的同时,上海微电子的 28nm 浸没式光刻机已经在 2023 年交付量产,2025 年还要交付 10 台设备,良率稳定在八成以上。
中国这边的反应更是让欧盟坐立难安。北京把制裁清单折成 "飞机稿" 的说法虽然形象,但实际动作可比折纸严肃多了。
中芯国际 2025 年 N+2 工艺(等效 7nm+)已经进入量产,良率提升到 30%,专门承接寒武纪、海光信息这些国产 AI 芯片的订单,光这部分收入就占了季度营收的 25%。
更绝的是华为东莞工厂都开始测试国产极紫外样机,激光源效率接近 6%,电子束光刻技术精度甚至达到 0.6 纳米。欧盟想靠封锁保持优势,结果反倒成了中国技术突破的 "催化剂"。
欧盟内部现在早就吵翻了天,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 ton 喊着要 "剥夺中国获得先进芯片的权利",可德国企业心里在滴血。
要知道德国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华市场的利润率远超欧美其他市场,现在芯片出口一受限,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
ASML 现任 CEO 富凯也忍不住质疑,这些限制 "到底是关乎国家安全,还是经济竞争"?毕竟美国一边施压欧盟搞封锁,一边却让欧盟承诺采购 400 亿美元的美国人工智能芯片,这明摆着是让欧盟企业给美国同行腾市场。
更尴尬的是,欧盟想靠砸钱摆脱困境,可这点家底实在不够看。虽然搞了 463 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德国还额外拿出 200 亿,但跟美国 2800 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而且钱花了未必有效果,欧盟在芯片设计环节只有 8% 的全球份额,先进制程制造能力更是薄弱,想靠短期补贴就实现从 9% 到 20% 的跨越,无异于痴人说梦。
俄罗斯专家评价欧洲稀土产业的话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缺乏核心技术,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这半年来的局势变化,把欧盟的战略失误暴露得明明白白。他们以为锁死订单能卡住中国脖子,却忘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更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ASML 卖不出的光刻机,中国自己造;中芯国际接不了的订单,就用成熟制程叠加技术创新来补。反观欧盟,不仅丢了中国市场,还得眼睁睁看着美国企业抢占份额,自家企业要么偷偷抱怨,要么只能哑巴吃黄连。
说到底,芯片这东西比稀土更讲究全球协作。欧盟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跟着美国搞阵营对抗,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现在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产量稳步提升,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产能逼近三星,中国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封锁或许能拖延一时,但挡不住技术进步的脚步。
等到中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那天,欧盟怕是连后悔药都买不到了。毕竟在技术竞争里,最忌讳的就是既想当裁判,又想当选手,最后只会把自己玩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