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

如梦菲记 2025-08-30 14:21:13

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赏了他一块免死金牌,然而,朱升一出城门,立即调转方向,逃离了京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才一年多,定都应天府,就在这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上殿告辞,说自己年老体衰,要回乡祭祖,朱元璋一向敬重这位谋士,当场就点头同意,还特地赏赐了一块免死金牌。   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等于告诉朝野,朱升是帝王的功臣,值得优待,群臣都以为这位老人要衣锦还乡,从此颐养天年。   可一走出城门,朱升就悄悄改了方向,没有回徽州,而是离开人群,选择隐遁,他的动作看似突然,其实是长久思虑之后的果断之举。   朱升并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出生在元末动荡的年代,从小勤奋读书,成年后做过池州学正,眼见官场黑暗,他早早辞官,回到石门山讲学。   后来元朝气数将尽,战火蔓延到徽州,他带着家人避居深山,虽然远离官场,却没有放弃对天下局势的观察。   他发现各路义军中,朱元璋的做法比陈友谅、张士诚更稳重,他看出这个寒门出身的将领最有可能最后胜出。   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亲自登山拜访他,朱升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   靠着这一计策,朱元璋稳固根基,积蓄粮草,避免树敌,才一步步走到称帝的地位,可以说,朱升在大明的开国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但随着天下安定,朱元璋的性情也在发生变化,起兵之时,他虚心听取谋士意见,礼待四方贤才,等到坐稳江山,权力心态愈发强烈,朱升在朝堂多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洪武元年刚定都,朱元璋就开始收紧朝政,对功臣和将领格外警惕,邵荣因“谋反”之罪被诛杀,这样的例子让朝中人人自危,朱升明白,历史上功臣往往难逃“鸟尽弓藏”的结局,与其坐等被怀疑,不如主动抽身。   那块金牌表面上是皇帝的厚赏,背后却藏着风险,朱升清楚看到,上面刻着的“除谋逆不赦”四字,等于给每个功臣都留了后手。   只要皇帝一句“谋逆”,免死就形同虚设,他心中明白,这东西不是护身符,而是枷锁,与其安享荣耀,不如早早退出权力漩涡,朱升心底的冷汗,正是来自这种对皇帝性格的透彻理解。   所以他出城以后没有回老家,而是避到人迹稀少的地方,不与旧友往来,更不让外人知晓,他甚至让家人低调行事,刻意与权力保持距离,所谓“回家祭祖”,只是一个安全的借口。   真正的目的,是彻底抽身,这种急流勇退的选择,并非胆小怕事,而是对局势的清醒判断,他一生习惯看大势,也把这种眼光用在了自己身上。   朱升不仅考虑自己,也顾念家族,他曾叮嘱儿子朱同,只做小官,不要参与争斗,能安稳吃饭才是正道,他希望后人不要被牵扯进权力旋涡里,朱同后来果然仕途平淡,但即便如此,仍在郭桓案中被牵连。   这让人看出,即使再谨慎,也未必能完全避开风暴,朱升的谋略,保住了自己,却没能彻底庇护后代,这既显示了他的远见,也反映出个人智慧在皇权体制面前的局限。   把他和其他人放在一起比较,就更能看出他的不同,李善长曾是开国首功,最后被处死;刘伯温才华横溢,也未能得善终;蓝玉战功显赫,却遭灭族。   常遇春虽然勇猛,但也早早病逝,开国功臣几乎没有人能安享晚年,唯独朱升,在天下最稳的时候退了下来,用一次果断的“逃离”,换得全尸和清静,这是他最大的智慧。   在牛首山这样的偏僻之地,朱升留下的痕迹极少,没有显赫的府邸,没有隆重的墓碑,只是安静的隐居和简单的葬身,他选择把荣誉和危险都抛在身后,用退让来保全生命。   对比那些后来被清算的功臣,他的抉择显得格外明智,很多人评价他是胆小,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是最理智的自保之道。   他深知功劳再大,最终也可能变成威胁,人一生,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