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当初尼日尔要搞资源开发,自己没技术没能力,只能请外面的企业过来,中国企业带着设备、资金和技术过去,帮他们建工厂、搞生产,当地也确实跟着赚了钱、多了就业。 可后来局势一变,新上台的势力觉得自己能掌控局面了,又眼馋工厂里的那些资产——不管是机器设备还是已经打通的产业链,反正觉得“没你我们也能玩得转”,就干脆撕破脸,把中国高管赶走,把资产给没收了。这背后哪是什么“本土保护”,本质上就是看到好处了就想抢,之前的合作承诺全不算数。 再回头看欧盟和中国企业这事儿,其实逻辑是通的。现在不少领域里,欧盟可能在某些核心技术上还没完全吃透,或者说自己建产业链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所以才会愿意跟中国企业合作——要么是引进中国的技术,要么是让中国企业过来建工厂,帮他们把生产线搭起来,把上下游的配套理顺。 这时候他们肯定客客气气的,毕竟还得靠中国企业解决“从0到1”的问题,比如怎么把技术落地、怎么提高生产效率、怎么控制成本,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需求。 可等欧盟真把技术学到手了,把产业链的门道摸透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想啊,他们本来就对“技术自主”看得特别重,又总想着在产业链里占主导地位,一旦觉得自己能独立玩得转,就会开始算另一笔账:中国企业在这儿,不光分走了利润,还掌握着不少关键环节,万一以后有啥分歧,这不等于给自己留了个“把柄”? 而且欧盟里不少国家本身就有保护本土产业的倾向,到时候随便找个由头——比如“国家安全”“数据安全”,或者干脆就是“优先扶持本土企业”,就能把之前的合作框架给打破。 再说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工厂,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技术,就是资产沉淀——厂房、设备、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网络,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投进去的,一旦建成了就很难轻易搬走。欧盟要是真下定决心要动手,这些资产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不像小国那样没底气,手里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手段,真要没收资产,还能包装成“依法处置”,表面上看起来合规,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掠夺。到时候中国企业想维权都难,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规则都是人家定的,胳膊拧不过大腿。 还有个点特别关键,就是“利益优先级”的变化。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双方的核心利益是“一起把蛋糕做大”,欧盟需要中国企业帮他们把产业做起来,中国企业需要欧盟的市场和资源,这时候矛盾不明显。可等蛋糕做大了,怎么分蛋糕就成了关键。 欧盟肯定想多拿,甚至想独吞,而中国企业要维护自己的合理收益,这时候分歧就会出来。一旦分歧到了没法调和的地步,欧盟要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后续的生产,就很可能会像尼日尔那样,选择“踢开合作者”,直接把资产拿过来自己管。 毕竟对他们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之前的合作情分、商业信誉,在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前,很容易就被抛到一边。 可能有人会觉得,欧盟是发达国家,不至于像尼日尔那样“吃相难看”,但你细想一下,这些年欧盟在贸易和技术领域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还少吗?一会儿搞反倾销调查,一会儿限制技术出口,一会儿又要求企业“选边站”,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真到了“技术到手、工厂建成”那一步,他们要是觉得赶走中国企业、没收资产对自己更有利,完全有可能复制尼日尔的剧本。毕竟在国际合作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之前的合作基础很容易就会崩塌。 所以说,不是凭空猜测,而是从尼日尔的例子里能看到这种逻辑的影子,再结合欧盟的行事风格和利益诉求,才会觉得有这种可能。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但这种风险确实存在,毕竟当一方觉得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又能通过“翻脸”拿到更大好处的时候,之前的承诺和合作,很可能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对于我们的警告,日本听不进去!既然日本听不进去警告,我们也应该来硬的了!8月28
【143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