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基斯坦打稀土牌,这次轮到中国了吧!石油让美国开采,铜矿给了加拿大。巴基斯坦预估稀土有500万吨,但是稀土不同于石油和铜矿,目前全球,只有中国有稀土提炼技术,如果不和中国合作,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巴基斯坦西北部山脉中深藏的500万吨稀土资源,最近成了全球资源市场的焦点——但不同于石油、铜矿的“谁来开采”,稀土的核心话语权,始终攥在掌握提炼技术的国家手里。 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能稳定生产高纯度稀土产品,低纯度稀土矿石即便开采出来,也只能卖出“白菜价”,根本无法支撑新能源、芯片等高端产业需求。 巴基斯坦若想让这500万吨稀土真正变现,与中国合作几乎是必然选择,而这种合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中巴十多年产业链共建的延续。 早在中巴经济走廊启动时,这场稀土合作的“伏笔”就已埋下。 十多年前,中国帮巴基斯坦修建高速公路、建设电站、升级港口,当时很多人以为这些只是基础建设,却没意识到这是在为资源开发铺路。 稀土开采需要稳定的电力保障,提炼厂的设备运输依赖通畅的公路,最终产品出口则离不开高效的港口物流。 如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已能停靠万吨级货轮,当地电站实现24小时供电,连接矿区的高速公路也已通车,这些曾经让稀土“沉睡”的障碍,早已被中巴共同搭建的基础设施网络扫清。 可以说,没有早年的走廊建设,就没有今天巴基斯坦稀土开发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源掠夺”的传统模式。 美国开采巴基斯坦石油、加拿大开发铜矿时,大多采用“开采—外运”的简单路径:资本方拿走大部分利润,当地只获得少量就业岗位,还得承担开采带来的环保压力。 而中国从2013年帮巴基斯坦建设核电站开始,就坚持“技术共享”,不仅提供关键零部件,还派专家手把手培训巴方人员,让他们掌握运维技术。 如今这种模式复制到稀土产业,中国专家直接带领巴基斯坦地质人员深入矿区,教他们如何采样、如何用光谱分析矿石成分,甚至在矿点留下双方共同作业的签名。 这种“不垄断技术,只共享知识”的态度,让巴基斯坦看到了“从资源出口国转向技术型国家”的希望。 全球稀土需求的爆发,更让这次合作有了紧迫感。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风电、芯片行业的快速发展,让稀土需求直接翻番。 即便中国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每年仍需进口3万吨稀土原料才能满足高端制造需求。 如果巴基斯坦能在中国帮助下建成年产5000吨的高纯度提炼厂,不仅能立即占据全球7%的稀土市场份额,更能摆脱“卖原矿”的低端模式。 要知道,高纯度稀土的售价是原矿的10倍以上,而且能支撑巴基斯坦发展本土的稀土加工产业,比如生产稀土永磁体、催化剂等,真正实现产业链升级。 对中国而言,这也能缓解自身的稀土供应压力,形成“中巴互补”的供应链格局。 现在,合作已经从蓝图走向现实。巴基斯坦的第一批稀土技术培训班已经开课,年轻的地质学毕业生正在学习磁选、浮选等核心工艺。 中国专家则在实验室里讲解纯度检测标准,确保未来生产的稀土能达到全球高端市场要求。 提炼厂的地基已经动工,港口的物流方案也在优化,甚至有职业学校开始规划稀土相关专业,计划五年内培养1000名本土工程师。 这些细节都在说明,中巴的稀土合作不是“短期项目”,而是要让技术真正扎根巴基斯坦,让当地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这种合作模式,恰恰戳破了“资源竞争只能零和”的谎言。全球很多资源国之所以陷入贫困,不是因为资源稀缺,而是因为只能出口低附加值的原矿,永远停留在产业链底端。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共享技术,让资源国掌握核心工艺,共同参与高端产业链分工。 就像巴基斯坦地质部门负责人说的:“中国不是来‘拿’稀土的,而是来帮我们‘造’稀土产业的。” 这种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不仅能让巴基斯坦从500万吨稀土中获得真正的经济收益,还能培养本土人才,推动地区稳定。 毕竟,当一个国家拥有自主产业时,就不用再为资源争夺陷入冲突。 信源:财经观察:美巴联手开采石油,能改变南亚能源格局吗?——环球网
美国稀土永磁制造商和稀土精炼商签了个五年的稀土供应协议,关键是,稀土从中国境外采
【19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