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 这个地名对她而言陌生而遥远,甚至需要在地图上仔细寻找才能确认其位置——那是位于西宁以西、一条公路线旁的遥远地方。 面对这样的分配结果,她内心充满了委屈与茫然,但最终这个北大毕业生选择了坦然接受,背后是父亲叶飞将军那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 身为开国上将之女,她未曾享受丝毫特殊待遇。彼时其父正被“监护隔离”,这使得她的分配方案愈发艰难。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分配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叶葳葳的经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走向基层的一个缩影。 她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困惑与委屈,而叶飞将军在回信中不仅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更传递了一种革命者特有的坚韧与担当精神。 德令哈,坐落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彼时,此地条件甚是艰苦。平均海拔近3000米,气候干燥寒冷,人口稀少。 即使到了今天,那里的自然条件依然严峻,冬季平均低温可达零下16摄氏度。对于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叶葳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环境转变。 但正如她后来回忆时所说,父亲在那年“撑了她一把”,这种支持不是通过特权为她开辟捷径,而是给予她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叶飞将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他从不干涉孩子们的读书爱好,家中唯一铁一般的纪律是“不能够依靠他的关系为自己谋好处”。 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叶葳葳姐妹兄弟们的自立精神,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并且找工作也完全不借助家中关系。 这种家风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敬佩。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精神层面的富足与坚韧反而愈发彰显。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叶葳葳的选择代表了一代人的奉献精神。上世纪七十年代,无数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青春与才华奉献给了偏远地区的建设。 在青海油田,像蔡国文这样的医学毕业生也曾怀着“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医务人员”的信念,在柴达木盆地的艰苦环境中一待就是多年。 德令哈这座城市因为诗人海子的《日记》而广为人知,诗中那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忧郁的色彩。 但现实中的德令哈远不止于诗歌中的意象,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正在发展的城市,也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叶葳葳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深思,是因为它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以及家庭教育对个人选择的深远影响。她没有因为父亲是开国上将而享受特权,反而因为时代的特殊性经历了更多的磨练。 这种经历虽然艰苦,却也成为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后来,叶葳葳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副局长的职务,这或许也与她早年在基层的锻炼经历有关。 叶葳葳的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经历,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于挑战自我、超越舒适区的勇气,而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常常是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的选择。这种精神财富,跨越时空,依然闪光。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