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高调宣布 8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两件事,一是誓言将药品价格压到现在的1/1400至1/1500,二是准备对进口药品征收新关税,号称要处理药品成本数字。表面看是要让老百姓吃上天价药,但细扒最近半年的操作,这波操作更像是场矛盾大戏,一边喊着跳楼价,一边挥关税大棒,吓得药企股价集体跳水,强生、礼来紧急宣布在美国投上千亿建厂避税。 特朗普的"1500%降幅"言论在数学层面立刻引发了质疑——降价幅度若超过100%,理论上意味着制药公司需倒贴患者购药费用。 美联社直接指出其表述存在根本性错误。尽管该说法被普遍解读为夸张修辞,但其传递的政策信号却足够清晰:白宫对药企的施压正持续升级。 一个月前,特朗普已向强生、辉瑞、阿斯利康等九大跨国药企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在9月29日前对所有医疗补助患者提供"最惠国价格",即全球最低售价,否则将"动用一切手段"惩罚。 这种将商业协议与政治威胁捆绑的做法,直接触发了资本市场的恐慌,标普医疗保健板块应声下跌1.3%,德康医疗、莫德纳等跌幅超5%,辉瑞、默沙东等巨头股价也普遍下挫逾2%。 这已是特朗普半年内第二次高调推进药价改革。今年5月,他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降价30%-80%,并首次提出"最惠国价格"机制,试图将美国药价与其他发达国家最低水平强制挂钩。 彼时,他直抵核心矛盾:美国人口尚不足全球5%,却斩获制药业75%的利润,美国患者所付药价常常是他国的三倍有余。 面对关税与降价的双重夹击,药企的应对策略凸显出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强生、礼来、阿斯利康等公司近期紧急宣布将在美国本土追加超过2500亿美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表面响应"制造业回流"号召,实则为规避关税冲击的防御性布局。 但供应链专家指出,美国90%的活性药物成分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短期内转移产能几乎不可能。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更直言:即便生产线迁回美国,当地高昂的人力、能源成本也将推高药价,与特朗普承诺的"降价"目标背道而驰。 这场政策风暴也意外波及中国创新药企。5月特朗普签署降价令后,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股价单日跳水超8%,主因其明星产品如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售额占总营收过半——美国市场的高溢价正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动力。 特朗普政策的矛盾性恰恰暴露了美国医药体系的痼疾。一方面,其"最惠国定价"诉求试图打破药企全球差价体系,但另一方面,加征进口关税直接抬高药品成本,形成自我抵消的政策内耗。 特朗普的"跳楼价"宣言看似荒诞,其背后却是一场牵动全球医药格局的深层博弈。药企千亿美元级的本土投资承诺,本质上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避险策略;关税大棒挥向的不仅是进口药品,更是全球化分工的产业逻辑。 当美国在降价承诺与保护主义间反复摇摆时,中国医药产业正在技术创新与民生保障的平衡中,为全球提供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范式。 这场大戏的终局或许印证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惠及民众的医疗改革,需要的不是惊悚的数字游戏,而是尊重市场规律、立足全球协作的系统性方案。 素材来源: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快将对医药征收关税 2025-08-26 00:45·财联社
美国记者为证明特朗普政策不对,找到一个种大豆的,让他谈下关税政策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89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