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开枪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了壕沟中,大约20分钟左右,尸体竟然动了起来,吓得他又赶快补了两枪,紧接着他突然就像失去了生命般,倒在了地上。
信息来源:单枪毙敌214名,他是《狙击手》原型之一!——环球网2022-02-05 18:04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把编号为2115的莫辛 - 纳甘步枪静静伫立着。它没有精密的瞄准镜,枪身遍布着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正是这把老式步枪,在朝鲜战场上见证了一个传奇的诞生。
它的背后,是32天,436发子弹,以及214个被终结的生命。这是一个名叫张桃芳的年轻士兵,用这把简陋的武器,在597.9高地上书写的战争神话。这把枪的证词,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令对手胆寒的死神。
传奇的起点并不光彩。江苏兴化人张桃芳,1951 年投身军旅。在此之前,他在家乡担任民兵排长,一手枪法早已练就,算得上是有几分功底的射击好手。然而真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生平头一回举枪实弹射击,三发子弹却像断了线的风筝,竟没一颗沾着靶边。连长气得骂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烧饼王”。
最初,这把编号2115的步枪在他手中,无法命中任何目标。面对嘲笑和压力,张桃芳没有抱怨武器的简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原始的训练中。他用一块布包着枪,在胳膊上绑着沉甸甸的沙袋,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只为求得极致的稳定。
夜晚,战友们都已入睡,他却悄悄点亮一盏油灯,在黑暗中对着微弱的火苗反复练习瞄准。他要将自己的眼睛、手臂和这把没有瞄准镜的步枪,彻底融为一体。真正的关键,从不是人屈从于冰冷的器械,而是以淬火成钢的信念,去掌控那身坚硬的钢铁之躯。
短短一个月后,张桃芳成了全团最稳的枪手。他的莫辛-纳甘步枪,开始在战场上崭露锋芒。这与他对面的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军狙击手普遍装备着带800米瞄准镜的M1C高精度步枪,技术优势显而易见。
真正的考验在1953年6月来临。张桃芳的精准狙杀让美军伤亡惨重,他们将他称为“看不见的影子”。这颗让美军如芒在背的 “眼中钉” 成了心腹大患,为拔除他,美军不惜从华盛顿调来了顶尖狙击教官艾克上校。这位上校身负的唯一使命,便是锁定张桃芳并将其铲除。
艾克经验老到,他手持M1C狙击步枪,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一处岩缝中,像一条毒蛇般等待着猎物。一场顶尖狙击手的生死对决,在寂静的山岭间展开。张桃芳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高手。
他先用一顶钢盔作诱饵,试探对方的位置。一声枪响划破空气,那颗呼啸的子弹不偏不倚,径直将钢盔从头上掀了出去。就在张桃芳探身观察的瞬间,艾克的第二发子弹呼啸而至,擦过他的头皮,或是击中了他厚实的棉衣。剧痛传来,张桃芳顺势滚入弹坑,一动不动。
他决定将计就计,屏住呼吸装死,耐心等待着时机。艾克为了确认战果,再次移动身体,试图补射。就在他暴露位置的一刹那,张桃芳猛然抬枪,在不到三秒的时间里,完成了瞄准、击发的所有动作。
枪声过后,对面的山头一片死寂。不久,美军阵地上缓缓降下了一面将旗。这场心理与战术的博弈,最终以这把老式步枪的胜利而告终。它用事实宣告,战场上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的精良程度。
当张桃芳那一串惊人的战果辗转送到军部时,却未曾想,这赫赫战绩反倒让军长皮定均心里打起了嘀咕,满是不信。这位被称为“皮老虎”的将军,不相信一个新兵蛋子能用没瞄准镜的步枪打出如此惊人的战绩。他亲自带着参谋来到前线,要当场验证。
皮定均俯身解下脚上那双簇新的皮靴,往张桃芳跟前一搁,扬声定下赌局:若他此刻能再撂倒三个敌人,这双靴子便归他了。这档事,与其说是对过往功勋的查验,倒不如看作是一场带着庄严仪轨的传奇册封。
在军长和众人的注视下,张桃芳沉着地举起了枪。他很快锁定了第一个目标,一个正在点烟的美军士兵。枪响,目标应声倒地。接着,一个快速奔跑的通信兵进入了他的视野。他迅速计算提前量,再次开火,奔跑的身影戛然而止。
最后一个目标是一名换岗的哨兵。张桃芳抓住其交接的瞬间,第三声枪响划破长空。挑战完成,皮靴顺利易主。这三发子弹,让这把步枪的战绩从纸面报告,变成了无可辩驳的现场证明。
颇具巧趣的是,他以 214 人的狙杀成果画上句点,而这个数字,竟与他所属的 214 团番号分毫不差,仿佛冥冥中自有呼应。相传,他起初攒下了二百一十一枚弹壳。而皮定均见状,特意鼓励他继续坚持,务必将数量凑到二百一十四 —— 这个数字,恰好与他们团队的番号相契合。
战斗结束后,这把编号2115的步枪被送入军事博物馆,成为那段历史的物证。而它的主人张桃芳,则被选拔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武器被封存,而创造传奇的人,开启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