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孤独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位于海拔4280米的生命禁区,其中安葬的

断代史鉴 2025-08-23 04:41:27

中国最孤独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位于海拔4280米的生命禁区,其中安葬的,绝大多数都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为国牺牲的年轻烈士,很少有亲人来这里祭奠他们,因为来这里一趟万分艰难。 昆仑山上的风,带着冰碴子,刮在脸上跟小刀子割似的,4280米的海拔,就是你站在这儿,吸一口气还没平原一半多的氧气。 康西瓦烈士陵园就扎在这片“生命禁区”里,离最近的县城得开400多公里山路,沿途全是光秃秃的山,一眼望不到头,有时候开半天都见不着个人影。 这里的雪从十月份就开始下,要到第二年五月才慢慢化,只有夏天那俩月,路边能冒点淡绿的小草。 其余时候,整个陵园就裹在雪地里,只有雪山、疾风,还有旁边喀喇喀什河的水声,陪着那一百多座墓碑。 这陵园的来历,得倒回1965年5月,那时候为了纪念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新疆军地专门拨了专款,派了十几个战士来修。 现在这儿长眠的烈士已经有115名了,最近添的名字里,有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牺牲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陈祥榕牺牲的时候才18岁,跟咱们身边刚成年的孩子一样大,他之前在日记里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现在他的墓前,总有人用马克笔把这句话写在橘子上,那是他生前最爱吃的水果。 还有2019年在训练场上倒下的魏正杰,才20岁。 你去陵园里看,好多墓碑上的生卒年月一算,好多烈士都没活过25岁,都是花一样的年纪,就这么定格在了昆仑山上。 来这儿祭拜的人,从来就没断过,新兵下连,班长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来陵园“报到”。 新兵跟班长说:“我以前总觉得英雄离得远,现在才知道,英雄就是这么年轻的人。” 老兵退伍前,也一定要来跟烈士道别,他们会带一瓶当地的白酒,倒在墓碑前,酒顺着冻土渗下去,就像跟老战友喝最后一顿酒。 除了兵,跑新藏线的司机师傅也常来,还有远处的牧民,会带着自家的哈达来,把哈达系在纪念碑的栏杆上,风一吹,五颜六色的哈达飘起来,像在跟烈士们打招呼。 康西瓦在维吾尔语里是“有矿的地方”,但对守在这儿的边防军人来说,这的精神矿藏,比任何金矿银矿都金贵。 咱们常说的“喀喇昆仑精神”,不是写在墙上的空话,神仙湾哨所的士兵巡逻,要爬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峰,雪深能没过膝盖,走一步滑半步。 他们手里的枪冻得冰手,可没人敢松劲,因为他们知道,脚下的路,前辈们当年也这么走过来的。 这种精神早不光在高原上传,好多地方的普通人都在学,甘肃两当县有个“陈红军民兵连”,2021年成立的。 里面有农民、老师、个体户,去年夏天当地发洪水,他们扛着沙袋往河堤上冲,救了好几个被困的老人。 陈红军的爸爸现在是连队的终身荣誉指导员,每次看民兵训练,他都要讲儿子在部队的事儿,讲着讲着就红了眼:“我儿子没做完的事,你们接着做,我高兴。” 河南延津县有“肖思远民兵连”,漯河有“王焯冉民兵连”,这些人平时上班干活,一有任务就穿上迷彩服,跟部队里的兵一样能扛事。 就连中小学生都知道这里的故事,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孩子给边防哨所写慰问信,信里画着国旗、雪山,还有歪歪扭扭的字:“叔叔们,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我以后也要当解放军,保护祖国”。 2022年的时候,当地还修了11座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桥,有座“祥榕桥”就架在喀喇喀什河上,牧民们路过的时候,总会停下来摸一摸桥栏杆,用哈萨克语说句“谢谢孩子”。 陈祥榕生前用过的头盔,现在成了连队授枪仪式上的信物,新兵接过枪的时候,都要对着头盔敬个礼; 肖思远以前所在的班叫“肖思远班”,现任班长说:“每次点名,我们都会喊‘肖思远’,全班一起答‘到’,就像他还在我们身边一样。” 昆仑山上的风还在刮,一会儿吹过纪念碑上“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金字,把那些字擦得更亮; 一会儿吹过墓前新鲜的花束,花瓣晃来晃去,像在跟来人打招呼;一会儿又吹过巡逻士兵的脸,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可他们的腰杆始终挺得笔直。 这里的氧气只有平原的一半,冬天温度常常跌破零下三十度,冻得石头都能裂开口子,可从来冻不住人们心里的敬意。 那些18岁、19岁就留在这儿的生命,没来得及看遍世间的风景,却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千万人的风景,他们化作了比雪山更坚定的界碑,立在祖国的西边。 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精神的起点。 那些年轻的烈士,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守土有责”的念头种在了每个人心里。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

2
2025-08-23 10:47

应该拍一部大型纪录片,把中国的烈士陵园都记录一遍,播放给全国人民,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们!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