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急性脑梗命在旦夕,丈夫却选择放弃治疗,声称我要看着她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如此残忍? 魏纾和胡闵涛,两人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因为工作常年在外,夫妇俩很少见到他。2011年,魏纾突发疾病,全身瘫痪,从此只能躺在床上过日子。 胡闵涛从那时候起,就一个人扛起所有照顾的事。他每天早起给妻子准备吃的,用勺子喂饭,一口一口慢慢来。下午帮她翻身,按摩胳膊腿,防止身体出问题。 尽管他自己也79岁,这些事从来没落下。魏纾的病需要换药,胡闵涛学了护理,戴手套清理伤口,用纱布包好。儿子偶尔打电话问,胡闵涛简单说说就继续忙。 他们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儿子忙,夫妇靠彼此支撑,胡闵涛的生活全围绕妻子转,早晚测体温,记录数字。 四年的照顾让胡闵涛习惯了这种节奏,但他从不抱怨。魏纾瘫痪后,生活全靠他维持。他学会了很多护理技巧,比如处理褥疮,每天检查皮肤,擦药时动作轻。 家里保持干净,他拖地擦灰,弯腰伸臂不嫌累。魏纾无法说话,但他总在她耳边说外面的事。他们的情感基础深,从年轻时就一起面对生活考验。 胡闵涛坚持这些事,是自然而然。儿子在外工作,无法常回,夫妇俩的联系通过日常维持。胡闵涛的日子简单,早起晚睡,全是为妻子。 胡闵涛的坚持,让魏纾的日子能延续下去。尽管年龄大,他从没想过放弃照顾。 一天早上,魏纾状况突然变坏,脸色白,呼吸急,整个人昏过去。胡闵涛赶紧打电话叫救护,救护车来后,把魏纾抬上车,他跟着去医院。 医生向胡闵涛详细说明了魏纾的病情:她出现了急性脑梗塞,虽然没有引起大面积出血,但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缺血灶。 同时,她的肺部也发生了感染,进一步加重了整体病情。换句话说,这次昏迷并非单一脑血管问题,而是包括心脏、肺部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所导致的临床危机。 医生坦言,魏纾的情况属于典型的老年合并症叠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心肺功能不足,都使得病情恶化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这意味着,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和器械暂时维持生命体征,但根本无法阻止身体机能的持续衰败。 胡闵涛听完,心情沉重。他早已明白衰老和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但真正面对妻子濒临生命尽头的时刻,他依旧难以接受。 看着病床上插满管子的妻子,胡闵涛心如刀绞。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告诉儿子:准备放弃治疗。 在他看来,魏纾若是继续依赖仪器与药物,只能延长肉体的痛苦,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生命延续。与其让她在插满导管的折磨中苟延残喘,不如让她能够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电话那头,儿子沉默良久。他懂得父亲的苦衷,也明白母亲的身体确实无法逆转。但要亲手同意“放弃”亲人,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残酷的抉择。 最终,儿子含泪接受了父亲的决定。 胡闵涛与医生沟通后,提出让魏纾在最后的时光尽量减少痛苦,停止过度干预性治疗,只保留基础的镇静与舒缓措施。他希望能在她生命最后的阶段,多陪在身边,与她共度这段不可逆转的时光。 医生理解胡闵涛的选择,虽然职业要求他们竭力救治病人,但在面对无法逆转的病情时,尊重家属的决定同样是医学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最后的时刻,胡闵涛一直守在魏纾的床边,握着她的手,反复呼唤她的名字。他明白,当生命体征一点点消逝,这一声声呼唤也将在此刻成为永远的告别。 随着心电监护仪上曲线的逐渐平缓,他看着妻子永远离开了自己,心中清楚:从此之后,她再也听不到他的呼唤,而他,也再无法回应她的声音。
13岁女孩走了,跪行拾荒的胡雷哭了:我把她当亲姑娘刚刚刷到胡雷的视频,他蹲在地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