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朗普轮番羞辱,欧洲政客终于明白,为何中方从不直接介入冲突 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会谈时,欧洲七国领导人正飞往华盛顿却被告知“无权参与”,只能像临时被邀的宾客一样各自打车前往会场。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红毯上,特朗普与普京并肩而行的画面让全球屏息,就在同一天,欧洲七国领导人组团飞赴华盛顿,却被告知“无权参与会谈”。 特朗普甚至公开北约秘书长吕特的私人短信,直言“欧洲的战争,欧洲自己解决”,让这些欧洲政客集体傻眼。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邀请普京乘坐自己的防弹车,而欧洲领导人们只能各自打车前往会场,这种轻慢与区别对待,暴露了美国对欧洲的真实态度。 特朗普与普京的阿拉斯加会晤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后特朗普兴奋地表示“气氛很好”,还给会谈打了满分。 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上的发言几乎撕掉了外交辞令的最后一层薄纱,他传递的信息直白到近乎冷酷:若要停火,乌克兰恐怕得在东部领土上做出妥协,以此交换俄军从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部分撤出。 普京的回应则像经过精密校准,在“渴望和平”的基调中,嵌入了“保障主权与安全”这一不容动摇的硬核条件。 阿拉斯加的会谈虽未落下签字的笔,但信号已然明晰:两个大国似乎在尝试将乌克兰推向一个预设的谈判轨道。 大西洋彼岸的欧洲闻风而动,英、法、德等八国迅速协调立场,一份联合声明剑指莫斯科,核心诉求高度一致:必须保障乌克兰自主选择对外合作及融入欧洲-大西洋体系的权力,这无疑是给试图划设“势力范围”的行为划下红线。 特朗普刚离开阿拉斯加,欧洲八国的联合声明就发布了,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芬兰、波兰等国,加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签了字。 而特朗普“羞辱式外交”让欧洲政客彻底清醒:美国不再需要欧洲的“忠诚”,只希望欧洲成为俄乌冲突的“缓冲区”。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中俄通话”时表示:“中方乐见美俄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中国既不充当调停人,也不公开反对美俄方案,而是选择静观其变,这种稳健外交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明智选择”。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担任乌克兰安全保障者”时,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这一表态既没有明确介入,也没有完全置身事外。 中国在俄乌议题上展现出的战略定力,背后是清晰而深远的利益格局。 能源与矿产贸易的紧密纽带,已使中俄经济高度互补;任何草率的介入都可能动摇这一基础,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已成为欧洲众多产业的生命线——从德国的汽车到法国的航空与奢侈品,沉甸甸的利润真实影响着对方的政策选择。 中方始终清醒认识到,这场冲突的核心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延伸,并非非黑即白的道德剧。 坚持劝和促谈、保持自主判断,既符合国家利益,也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复杂局势的深刻洞察与战略克制。 历史经验表明,直接介入他国冲突往往得不偿失,中国在现代历史上从未主动介入过任何一场外部军事冲突,这种纪录是世界上少数大国能够保持的。 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去美元化”的平行体系,无论是上合峰会的扩容,还是与伊朗、印度的能源合作,都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 欧洲政客在被特朗普轮番羞辱后,开始意识到追求战略自主的必要性。 但欧盟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尤其在应对俄乌冲突问题上,欧洲试图通过“集体行动”向美国施压,但特朗普的回应却是“冷处理”。英国《经济学人》指出:“欧洲内部的争吵,正被特朗普和普京利用为谈判筹码”。 更糟糕的是,欧洲在经济上仍然依赖美国,美欧达成的关税协议被欧洲媒体称为“不平等条约”,欧盟为了短期关税优惠,不仅牺牲了能源自主,还放弃了对美国企业的监管权。 欧洲领导人回到布鲁塞尔后,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当特朗普要求他们对华征收200%关税时,他们只能低头看鞋,无人敢抬头回应。
被特朗普轮番羞辱,欧洲政客终于明白,为何中方从不直接介入冲突 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
古往寻踪者
2025-08-20 12:34:02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