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天,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

小史论过去 2025-08-20 12:30:30

1954年夏天,大生源油厂炊事员毛善庆创造了历史记录:出饭率达到了惊人的四斤一两!也就是说用两斤生米,可以煮出四斤多米饭,一下子轰动了全国,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毛善庆1925年出生在山东一个穷乡僻壤,那地方土地瘦得不行,家里祖祖辈辈种地,却常常填不饱肚子。从小他就知道粮食的分量,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18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去天津讨生活,先在码头扛大包,肩膀上勒出道道印子。后来转到饭馆打下手,学着洗碗切菜,慢慢接触厨房的事。1948年,他进了大生源油厂做炊事员。厂里工人干重活,饭量大,但粮食定量少得可怜。他看在眼里,总想找出法子多出点饭。尽管没读过多少书,他脑子转得快,手脚也麻利,在厨房里反复试各种煮饭办法。火大不行,水多也不成,他一次次调整,就是不死心。 1954年夏天,他终于找到窍门。用两斤生米,先淘洗干净,铺进竹蒸笼,慢火蒸近一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水膨胀。结果饭量翻倍,达到四斤一两。厂里工人听说后蜂拥来看,领导上报,地方上派人核实,确认后推广开来。这事传开,报纸上登了他的名字,他成了全国新闻人物。两斤米出四斤饭,这在当时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实打实帮了大忙。 政府很快行动,1954年秋天就把这技术编成小册子,发到全国工厂和农村。广播里也宣传他作为粮食增产的典型。山东、四川等地炊事员学着用慢火蒸,饭量果然上去了。1958年公社食堂多了起来,这法子派上更大用场。湖南有些地方还试着蒸两遍,效果更好点。在那个时代,这简单办法缓解了部分吃饭难题,虽然没法根治短缺,但多出一斤饭就能多喂几个人。 毛善庆火了之后,没翘尾巴,还是每天早起干活,保持低调。1960年,他被评为国家一级炊事员,厂里开会表彰,他也就笑笑,没多话。退休后,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常跟老同事聊聊旧事。1985年,他因病去世,60岁。他的事迹留在地方志里,那本小册子也保存在厂档案中。 毛善庆的经历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人用实际行动干出点实事的例子。他没啥高大上的背景,从农村穷小子到厂里炊事员,一步步靠自己琢磨。那个年代,粮食是头等大事,大家都为多吃一口饭发愁。他这招慢火蒸饭,看似小技巧,却直接帮到工人和农民。想想看,两斤米多出一倍饭,这不光省粮,还让劳力更有劲干活。关键是他坚持试验,没文化但不服输,这点值得学。 推广后,这方法在全国铺开,不少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改动。比如湖南的蒸两遍,就是在原基础上优化,饭更松软,出率更高。公社食堂用上后,集体吃饭效率起来了,工人下班能多吃点热饭。这事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需求,大家都为增产节约想招,毛善庆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他的故事接地气,没花里胡哨,就靠双手和脑子。 回顾他一生,从扛包打杂到蒸饭高手,变化不大,但影响不小。厂里工人因为他的法子,吃得饱些,干活更有力气。全国推广后,估计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他退休后没张扬,安静过日子,这性格也挺实在。地方志记录他的事,提醒后人,平凡岗位也能出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创新不一定在天上飞,得从日常抓起。毛善庆没上过学堂,却用实践解决问题。在粮食短缺期,他的贡献实实在在,虽然规模不大,但积少成多。相比那些空谈的,他的做法更可靠。希望更多人学学这种精神,别光说不练。 毛善庆的事迹流传下来,那本小册子成了资料,厂里人偶尔翻看。山东出生,天津工作,一辈子没离开灶台圈子,却全国出名。这说明,机遇藏在问题里,他抓住粮食难题,找到突破。别人或许觉得煮饭小事,他却钻研出道道,值得敬佩。 总的看,他的人生轨迹简单,从穷农村到厂炊事员,再到全国典型。没惊天动地的大事,就一件事办好,就够了。1985年去世时,60岁,不长不短的一生,留下的遗产是那蒸饭法子。地方志和档案保存着,供人参考。

0 阅读:204

评论列表

天意人生

天意人生

4
2025-08-20 21:16

一斤米煮2.5~3斤饭是正常的,不会煮饭的小便语无伦次。

痞老板

痞老板

4
2025-08-20 14:02

煮两次

武寒旭

武寒旭

2
2025-08-21 11:41

不是有粮食放大机吗?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