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了北京,想收回父亲当年购置的四合院,然而住户却不认账,并提出如果想收回,就每家给几百万,无奈之下,他只好找上相关部门,那杜维善最后有没有收回房产呢? 杜月笙1888年生在上海浦东,早年父母双亡,五岁起靠舅舅养大,十四岁自己去上海闯荡。先在水果店当学徒,天天挑拣果子送货,提着重篮子满街跑。1902年进黄金荣的果篮店,继续干杂活,顺便接触青帮成员,逐步加入青帮。在黄金荣拉扯下,他从底层爬起,掺和赌场和鸦片买卖,攒人脉攒钱财。后来跟张啸林合作,势力越来越大,当上上海租界青帮主要头目,商界也插一脚,办企业,拉关系网。 杜月笙娶了五位太太,第一位沈月英,早年跟他一起混。第二位孙佩豪,家境一般。第三位陈帼英,管家务事。第四位姚玉兰,上海人,生了几个孩子,包括小儿子杜维善。第五位孟小冬,京剧演员,俩人1930年代认识。为安置孟小冬,杜月笙在北京东城区东四轿子胡同8号买了座四合院,砖木结构,北房五间,合瓦顶,混中西风格。他在北京时,就在那住,孟小冬也跟着。 1949年,杜月笙带家人离开上海,去香港。1951年8月16日,他在香港住处去世,身边有家人守着,医生来诊治也没救回。杜维善1933年12月生在上海,是杜月笙和姚玉兰的儿子。小时候随家人到处搬,先在上海住,后来父亲死后,姚玉兰带子女和灵柩去台湾。他在台湾读完中学,住简单房子,上课外还帮家务。接着去澳大利亚学地质,毕业后到加拿大温哥华,在石油公司当地质工程师,工作包括勘探和数据处理。 杜月笙这人,在上海滩叱咤风云,但本质是帮派头子,靠鸦片和赌场起家,手段不光彩。杜维善呢,海外打拼,日子稳当,但对家族房产总放不下。资料显示,这四合院是杜月笙1930年代买的,具体为孟小冬置办,面积不小,结构讲究。那时代,北京房产买卖常见于有钱人手里,杜月笙用它当临时落脚点。杜维善成长过程颠沛,但靠自己学业站稳脚跟,没沾父亲旧业。 1991年春天,杜维善从加拿大到北京,带了杜月笙留下的地契和证明文件。先在老旅馆住下,第二天去东四轿子胡同8号。院里住着几户人,他介绍身份后,居民围上。中年男子擦手,说房产早分配给他们,用了几十年,不认旧地契。妇女抱盆子,说他们在这生根,孩子上学,不会搬。杜维善拿地契给大家看,但居民只瞥眼,有人直接说要收回就每户赔几百万,不然免谈。 杜维善离开后,次日又去,敲一户门。老人抽烟斗,听他讲房产历史后,摇头叹气,说1950年代政策把房产收归国有,分给职工住。杜维善坐矮凳,继续说文件细节,但老人起身关门。另一户年轻人开门,挥手拒绝,说没补偿不谈。杜维善在胡同口站会儿,收起文件。那些住户住了几十年,把院子当自家,态度硬邦邦,开价高得离谱,每户几百万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几天后,杜维善去北京市房管部门。大厅人多,他排长队。轮到窗口,递上地契,工作人员翻档案,查记录。工作人员说房产历史复杂,已公有,无法返还。杜维善问其他办法,工作人员摇头,递回文件。杜维善出门,靠栏杆点烟。房管部门档案显示,这院子1950年代调整时收归国有,分给20多户,情况纠缠不清,个人难翻案。 杜维善多次尝试沟通,但住户坚持补偿要求,不肯让步。资料里,这事儿反映房产遗留问题,新旧交替时许多私产变公有,住户扎根后不愿挪窝。杜维善带的地契是民国时期的,效力有限,对上公有政策,基本没戏。他求助部门也没结果,工作人员按规办事,强调复杂性。 杜维善在北京多待几天,沿胡同走走,看旧建筑,买街边食物坐长椅吃,观察路人。接着收拾行李,回加拿大,继续石油公司工作,包括野外勘探和报告写。退休后,他搞古钱币收藏,整理藏品,参加展览。资料显示,他向上海博物馆捐了多批古钱币,2013年捐400多枚西域钱币。在温哥华家,书架上放书和样本,跟朋友聊鉴定。 杜维善2020年3月7日在温哥华哮喘并发心梗,救护来急救,送医院后于当地11时16分去世,享年88岁。家人发讣告,办后事。那四合院仍归原住户,用作住宅,居民生活没变。杜家其他人没再追房产事儿,就这么收尾。整个过程显示,历史遗留房产难处理,个人努力碰上政策墙,基本白搭。 杜维善没收回房产,但捐藏品算善举,体现家族变迁。杜月笙时代风光无限,到儿子这儿,连老宅都拿不回,世事变化大。住户立场也懂,他们住了半辈子,谁愿空手走。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了北京,想收回父亲当年购置的四合院,然而住户却
小史论过去
2025-08-20 12:30:30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