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朱

小史论过去 2025-09-18 15:10:07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朱颖,北京人,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自动化系。 朱颖是北京人,1971年出生,从小随父母到山西太谷生活,那地方环境简单,她早早养成独立习惯。1989年考上天津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读书时成绩好,多次拿三好学生称号。1992年毕业后,先在北京新世纪信息纸厂工作,接触城市事务。后来转到光明日报广告部,当美术编辑,她的作品还得过北京广告协会昆仑杯优秀奖。她爱好绘画,工作之余保持这个兴趣。许杏虎是她丈夫,1968年生在江苏丹阳农村,家里穷,父母务农,他有两个姐姐。从小他就帮家里干农活,学习也用功,考上县重点高中。1986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塞尔维亚语,1990年毕业进光明日报国际部,干夜班编辑五年,工作细致,从不抱怨。 朱颖父母在外事部门工作,她成长中接受细致教育。许杏虎农村背景,两人通过领导介绍相识,她活泼他安静,但很快感情深。朱颖母亲起初反对,担心背景不同,但朱颖坚持,她就同意了。1996年9月他们办简单婚礼,婚后住朱颖家,许杏虎照顾岳母。朱颖母亲去日本工作前,叮嘱她尽妻子责任。1998年7月夫妇俩派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写分析文章,生活平静,偶尔街头散步。许杏虎开车技术好,早拿驾照,同事叫他虎子,为人朴实。 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贝尔格莱德局势紧张,夫妇俩生活变了。许杏虎开车去黑山采访,途中遇空袭,但他继续前进,连夜返回发回第一线消息。从那起,他冲在危险地方,写50多篇报道,超过10万字,每天发3000多字,全在炮火中完成。报纸建议朱颖回国,她拒绝,留下照顾丈夫,做饭帮他。朱颖还帮忙拍照、冲洗胶卷、选稿寄回,替他写战争日记。开车时她也上阵,虽然炮声响,但她坚持。 轰炸越来越猛,他们搬进大使馆,给家人打电话说安全。5月7日午夜贝尔格莱德时间,五枚导弹击中大使馆,建筑损毁严重,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人牺牲,20多人受伤。许杏虎遗体先找到,他手里握笔。朱颖从二楼掉到地下室,一个多小时后挖出。夫妇俩几天前还计划休假生孩子,许杏虎说男孩要像妻子。他最后报道说战争残酷,南联盟经济倒退50年。北约用B-2轰炸机投掷JDAM导弹,美方称误炸,但中国不接受。 消息传回中国,全国震惊,人们上街游行表达愤怒。朱颖母亲昏倒,许杏虎家人悲痛。朱颖父亲随专机去贝尔格莱德,接回遗体。母亲嘱咐他给孩子洗澡,叫名字带回家。5月12日骨灰运回北京。五天后国务院批准三人革命烈士,许杏虎获人民好记者称号,南联盟授南斯拉夫之星勋章。朱颖28岁,许杏虎31岁。美国赔中国政府2800万美元,伤亡家属450万美元。中国学生游行,是1989年后最大规模。 朱颖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每年5月8日人们扫墓献花。使馆旧址建纪念碑。丹阳建许杏虎朱颖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陈列遗物。家属住政府住房,志愿者帮忙。许杏虎父母在农村,姐姐照顾,村里人慰问。朱颖父母写下哀思,记录养育过程。社会各界每年悼念,缅怀他们的工作。邵云环是新华社记者,也牺牲,时年48岁。三人被中国记协授予人民的好记者称号。

0 阅读:74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